瞭望|农科大学生为何难入农
2018-05-21 15:44:00 来源:新华网

◆ 除了对农民身份缺乏认同感外,农科院校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脱节,使农科大学生到农企农村工作底气不足,不少农企也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心存疑虑

◆ 应加大对农业人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让人才“有回报”“有身份”,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宁夏走访多场招聘会发现,农业企业成为招聘会上颇受冷落的“丑小鸭”。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制约,农业企业“招人难”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脱节,使农科大学生到农企农村工作底气不足,不少农企对应届农科大学生的能力也心存质疑。

采访中,宁夏大学农学院副书记李文华告诉本刊记者,“宁夏大学农学院去年虽然有80%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涉农领域工作,但真正到农企工作的学生却并不多,下到农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更少了。”

如何让农科大学生投身农业、下沉农村?受访企业、涉农院校认为,应加大对农业人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让人才“有回报”“有身份”,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

农企招聘会不受待见

最近,各地迎来“招聘季”。《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宁夏银川市多场招聘会了解到,一场200多家企业参与的招聘会中,农企只有三四家,还大多门庭冷落,是招聘会上不受重视的“丑小鸭”。

宁夏春杞枸杞科技公司总经理沈兴虎已连续6年参加招聘会,均失望而归,今年他在招聘会上只等了一天便打道回府了。“产品再好卖不出去还是没有价值,今年我们打算招8名销售人员,等了一天却只有2人报名。”

目前,电商已成为宁夏农企销售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渠道,不少农企对电商均有布局,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大增。宁夏中玺枣业公司市场部经理杨松泉说,电商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20%,今年企业想招3名电商基础运营人才,但来了两天一个合适的都没有。

由于电商人才缺乏,宁夏部分农企被迫在沿海城市组建电商团队,宁夏则成了“发货中心”。例如,宁夏正鑫源发展集团公司在杭州组建了电商团队,公司副总经理包嘉鹏说,在宁夏组建电商团队人才难招、难留,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把电商团队放在杭州,尽管成本高一些,但是队伍稳定、效益好。

农企招人难的背后是人才供需失衡。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宁夏大学农学院为例,学校每年都举办农科类专场招聘会。2017年全院应届毕业生只有300人,参加招聘的80多个企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才供需比达到1:4。但是,“从去年的情况看,真正到农企工作的学生却并不多,下到农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更少了。”李文华说。

为缓解人才不足,宁夏农企大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后续培训等方法补齐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短板,既加速院校科研成果落地,又减轻企业人才压力。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马占义说,通过校企合作,大量借用“外脑”,公司的技术力量才够用。

一些农企则通过降低门槛,先把人招进来,通过后期培训培养人才。宁夏永宁县誉方圆农资公司技术经理李天阳说,他们选拔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勤奋和对农业的热爱。

一些农企通过高薪“挖人”的方式解决农科人才短缺的问题。沈兴虎说,因为农技人才相对稳定且需求量相对较少,实力稍强的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经验、能力强的农技人员。

农科毕业生姚珊(三排左一)在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生产基地与同事合影

能“下地”的人才凤毛麟角

姚珊是宁夏大学农学硕士研究生,2013年毕业后来到宁夏平罗县一家苜蓿种植企业,迅速成长为骨干,期间还放弃了银川市某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我在这里专业对口,5000元的月工资在当地已很不错。这5年来我的综合能力提升快,从苜蓿种植到企业管理都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个人以后发展有信心。”姚珊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但是,姚珊的故事并不是普遍现象。受工作环境影响,一些农科大学生对农企仍心存偏见。本刊记者随机采访时发现,农企工作地点大多在县城、乡镇甚至农村,加上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很多农科大学生不愿“屈就”。即使部分大学生暂时到基层农企工作,也多是“曲线救国”。宁夏大学农学院大四学生王天佑说,现在单位招聘多要求有工作经验,找个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毕业后打算先在农企积累工作经验,以后有机会再往城里走。

宁夏大学农学院大四学生马贵红说:“我来自条件艰苦的西海固,考上大学不容易,家里也希望我留在城里。毕业后我打算留在银川,希望工作环境好一点,专业不对口无所谓。”

另一方面,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而且由于粗放式经营、劳动力成本升高,宁夏农企大多规模小、效益低,不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农企不仅无力高薪引才,对人才发展也缺乏长期规划,农科大学生缺乏稳定的就业预期。在宁夏广银米业公司工作4年的农科大学生吕永杰说:“班里40多个同学,现在‘下地’的就我一个。在农企工作累且待遇一般,岗位难调整,家里也三番五次劝我去城里工作,未来如何发展我有点迷茫。”

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振奋人心,但是对农村的偏见仍束缚了年轻人的手脚,身份难被认同成为人才下沉农村的实际障碍。“我们公司离银川20公里,在农企中条件算好的,可在家长眼里孩子‘下地’就成了农民,大学等于白上。去年,公司仅有的三名大学生被父母拽走了两名。”宁夏贺兰县一家农企负责人赵建文说。

除了苦、脏、累,对农民身份缺乏认同感之外,大学生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之间脱节,也使得农科大学生到农企农村工作底气不足,不少农企对应届农科大学生的能力也存疑虑。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吴心华说,专业实践是提升农科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社会需求。目前,因为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精力有限,实践基地缺乏强有力支撑,学生实践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欠缺。加上学科建设不健全,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生有没有能力、敢不敢到农村去也是一个问题。

农科大学生吕永杰在宁夏广银米业公司育苗基地移植水稻秧苗

“引才用才强才”推动人才下乡

乡村要振兴,必须在吸引人才下乡上尽快破题。受访对象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建议出台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提高下乡人才的获得感。

首先,出台乡村振兴引才专项政策。宁夏近年来出台了多个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虽然这些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业农村,但大多以基层公务员、公益性岗位等为引导方向,对农业农企引才关注较少。

除了农科人才,乡村振兴也需要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目前这些人才的引进政策分散在农牧、科技、人社等不同部门。宁夏人社厅人才开发与市场处处长张月明建议,应整合不同部门,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农业人才出台乡村振兴引才专项政策,明确这类人才在农企、农村就业一定年限后可享受现金补助、购房补贴等奖励,并对到农村创业的人才提供贷款支持等,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

其次,给下乡人才“身份”。鼓励人才投身农村首先要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赵建文、沈兴虎等人建议,可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在基层编制上向农科大学生等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倾斜,给下到农企、农村的大学生一个“身份”,培养一批既能适应现代农业,又能“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再次,转变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的方式,向全方位技术托管转变。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高投入,只能通过高技术的投入来化解。破解农业科技一家一户落地难问题,多位受访者认为,全方位技术托管将是重要的解决之道。

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孙权、张光第等认为,今后,农技人才不能只盯着一个村、一片地,而是要负责一个区域从园林设计到田间管理方方面面,这样既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凸显农业规模化效益,也能缓解人才不足的难题。这就需要转变人才使用方式,鼓励组建公司或团队,通过全方位技术托管将知识技能一揽子带到田间地头。

最后,加大全科人才培养力度,适应乡村振兴新需求。农企大多希望引进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当前农科人才供给中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等问题,李文华、吴心华等建议,涉农院校应加快建立“土肥水种保管工”齐全的学科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练好“内功”,并结合电商、营销等课程培养全科型农业人才。加大对农科人才专业实践经费的投入,增加大学生实践机会,推动农科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农业农村。(记者马俊 许晋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