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家国企跻身世界500强,但整体上仍亟待突破“低端锁定”困境——
国企做强路还长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企业交上了一份亮丽成绩单——115家中国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例。从数量上看,我国上榜企业仅比美国少17家。但从质量上看,很多上榜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普遍存在,突出表现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价值创造能力仍有欠缺。明确方向,找到差距,才能更好前行。在世界舞台实现更有价值的高端竞争,国企任重道远——
近日,国企竞争力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表示,我国企业进入500强的数量不少,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全球竞争力一流企业差距较大。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发展蓝图,发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员令。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被寄予厚望。专家认为,新时代国企有信心有条件实现新跨越。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央企业更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实现领跑。
中国企业迅猛崛起——
115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可谓正当其时。”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日前表示,我们有条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近年来,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来看,中国企业入选的数量持续增加,位次也越来越突出。2002年,我国内地上榜世界500强的企业仅有11家。2017年,上榜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达115家,内地企业105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1家。从国别角度看,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32家。
在一些重点领域,我国一批国有企业加速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中国企业国家队的表现震撼全球。作为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国家电网着力抢占战略制高点,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了多个世界级难题,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并强势“走出去”,为全球能源互联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中车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建设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和制造基地,其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企业的迅猛崛起源于中国综合国力和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广阔的市场空间、丰沛的发展资源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及时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为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有专家预计,着眼于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未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有望超过美国。
差距依然明显——
价值创造能力偏低
中国大企业崛起令人印象深刻,但从国际对标看,我国企业在竞争力尤其是价值创造能力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透过《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分析认为,中国上榜企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109家上榜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仅为1.65%。美国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4.79%,是中国企业的2.9倍。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国有企业也是主力军,其数量约占六成,净资产和收入则占八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利润最高的20家企业,几乎是清一色从事资金、资源、能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企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电网等,只有3家科技类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而美国企业500强中利润最高的20家企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业类企业多达12家。
“中国企业在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时,亟待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果分析认为,中国大企业缺少重大新产品、新市场和较高价值创造的能力。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药、汽车、军工、半导体及芯片等领域,中国企业在高端环节、核心零部件方面都缺乏与西方先进企业竞争的能力。在制药、半导体等领域,中国甚至没有一家能与西方跨国企业相提并论的企业。
冯立果认为,全球领先型的大企业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有关联的多元化,企业利润也多来自于主业,而且实业企业很少兼营金融业。反观中国许多大企业,主业不突出甚至没有主业,企业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精做透,加起来规模不小,但却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立足全球竞争科学确立标准。肖亚庆指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首先应当是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其次是应当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再次,应当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和国际话语权的企业。
对照这三条标准,央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不少央企资源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很多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还要大量依赖进口;一些央企在市场份额上逐步占据前列,但产品附加值、品牌价值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转向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质增效升级
明确方向,找到差距,才能更好前行。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已转到提质增效升级上。从战略导向看,中央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再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新提法,一以贯之的是“做强做优”先于“做大”,突出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从实际行动看,中央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户数7656户,减少比例达14.67%,“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有了明显改观;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处僵治困”工作加快推进,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化解。轻装上阵,企业方能迈开大步,加速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7%。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2086.9亿元,同比增长18.1%。两项重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创近5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据记者了解,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央企战略性重组,也并非为数量增减和企业大小所左右。实际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企业自身目标都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方面表示,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聚焦发展实体经济,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加快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规模的问题,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管理和团队、文化和品牌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到的,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扎扎实实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强调,今后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引领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流人才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都需要充分激发国企内生活力,更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冯立果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此为指引,要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国企开创新局面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