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而今既有政策扶持又有风投,钱的问题退居其次
运营机制,摆在民营院团前的“一道坎”
7月中旬,上海海梅艺术团沪剧《情与法》迎来第81场演出。对此,团长王海标并不觉得意外,“这出戏剧情紧凑、演员好、舞美强,不仅在上海演,还去过太仓、苏州,都是对方慕名发出邀请的。”印象中,民营院团总是小打小闹,然而这几年,随着原创剧目助推院团打响名头,民营院团逐渐从上海走向全国,有的甚至登上了世界舞台。
专家“会诊”优秀剧目重点孵化
海梅艺术团成立8年来,一直以综艺、滑稽节目为主。2015年,王海标萌生了做沪剧的想法,“把奉贤、川沙、南汇沪剧团的好演员聚集起来。”王海标一度想唱老戏,发现竞争太激烈,仅浦东新场镇就有6家民营沪剧团。他专门组织力量创排了原创大戏《情与法》,讲述一位女检察长面对个人恩怨,不忘神圣使命。《情与法》诞生一年半,演了80场,今年还参加了上海市民营院团展演。
谈及海梅艺术团这8年,王海标表示:“变化太大了,原来靠自己找市场,现在民营剧团纳入市区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只要节目好,我们和国有文艺院团能站在同一平台竞争。”据悉,今年海梅艺术团还将打造一部禁赌题材沪剧。
15年前,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成立了上海地区首家民营越剧剧团,演出足迹遍布长三角地区及西南部剧场。今年她也被上海市鼓励民营院团发展的政策所吸引,“以后剧团会更加积极参加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在上海本地演出不局限于大剧场,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为更多的观众演戏。”
上海在助推民营院团发展方面可谓不遗余力。2011年起,上海市设立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民营院团在演出场租、专家座谈、展演活动、创作排演等方面进行扶持。2016年民营剧团专项资金增加到800万元。为鼓励民营院团开展主题创作,上海市文广局除了在专项资金中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奖励外,每年委托市演出行业协会邀请剧本创作中心的专家召开创作座谈会,在优秀剧目初具雏形时就进行专家“会诊”,有针对性地重点孵化。
民营院团团长定期参加培训班,学习如何把握判断优秀剧目的基本要领。培训班还传授剧团管理的基本要素和规范要求、剧团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演出项目的谈判知识与技巧、演出项目的策划与营销等。市演出行业协会帮助民营院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争取经济资助,上海民营院团一些导演和主要演员经协会推荐,评上了高级职称,解决了户籍问题。
上海青年马戏团杂技魔术剧 《上海光影》不仅得到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还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马戏团负责人李慧群表示,单纯的杂技和魔术节目已难以吸引观众眼球了。在专家指点下,《上海光影》以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三毛为主线,将杂技、魔术串联在滑稽表演中,深受欢迎。“我们的节目在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塔城等地巡演了30场。”
话剧领域院团形成较完整产业链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来自民营院团的话剧《汇贤坊》、鼓乐史诗《鼓舞上海》、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入选,主创团队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等国有院团一起接受点评。《犹太人在上海》导演徐俊表示,经过修改提高后,该剧计划2019年在纽约百老汇开启驻场演出。《鼓舞上海》 由鼓舞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负责人权军民透露,“十三五”期间,将创排新的音乐剧场项目,计划国际巡演五年,实现中国鼓乐文化走出去。
过往民营院团常常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就算主演们身怀绝技、满怀热情,没有启动资金、没有项目经费,处处步履维艰。而今,他们只要拿得出招牌节目,上有政策扶持,下有观众需求,加上社会投融资机构看好演出行业,愿意进行风投,钱的问题反而倒退居其次。如何形成专业运营机制,成为摆在民营院团面前的新挑战。市场向好,不少院团规模扩大,但内部结构依旧停留于个体户单打独斗,存在舞台头号明星当老板,要管演出兼顾创作,连节目宣传也一肩挑起,缺少专业的演出经纪人进行推广等诸多问题。
纵观民营院团,从内容创作到舞美设计,再到场地运营、观众群聚集,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目前集中于话剧领域,这与申城各大剧场话剧票房一马当先不无关系。锦辉文化近年依靠《盗墓笔记》系列话剧走遍全国,今年又在改编东野圭吾小说。几年前,他们也尝试请滑稽戏演员打造脱口秀,反响平平,“戏曲演出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很辛苦。”锦辉文化相关负责人说。
话剧演出,不分国有、民营院团,剧目内容对票房起着关键作用,抢到了好IP(知识产权),编剧、演员、舞美不拖后腿,就可以巡演。目前,戏曲演出还停留在“看明星”,民营院团宣传推广相对困难,而在交响乐、民乐、舞蹈等领域存在“看人下单”困境。民营院团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拥有长期演出场所、稳定的剧目生产能力、演出季计划,才能吸引更多资金与人才,从小作坊经营走向产业化、连锁化道路。(记者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