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0日电(记者 吴帅帅 朱涵)海外航行230余天后,“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结束了大洋43航次航行,缓缓靠岸。9日下午,“向阳红10号”返回舟山长峙岛。此次科考收获颇丰,而记者获准登上了这艘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一探究竟。
勘测任务圆满完成
本次科考任务主要针对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进行规模勘探,共分为5个航段执行。科考初步查清合同区典型硫化物矿体空间结构特征。该矿体分布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矿体厚度预计超8.0米。
“多金属硫化物矿体是炼铜、锌等金属元素的原料。本次科考钻孔资料显示,该矿体发育厚度超过60厘米的富铜硫化物层,铜平均含量超过20%,为后期利用开发该区域多金属硫化物奠定了基础。”船长吉祥介绍,目前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已到了执行的关键阶段。2025年后,有望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向阳红10号”搭载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AUV(水下机器人)。在本次科考中,这个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累计开展了8个潜次作业,作业时间累计达到170小时,总航程456公里,最大下潜深度3320米。这充分证明,“潜龙二号”在洋中脊复杂地形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潜龙二号’目前的精度能达到米级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精细综合调查和勘探先进装备。”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说。
多套自主研发设备投入应用
“整个航次的科考过程中,我们集中使用了一批自主研发的资源勘探设备仪器。除了‘潜龙二号’AUV,还包括了中深孔岩心钻机、瞬变电磁探测系统等。”李怀明说。
来到“向阳红10号”的后甲板,大量装备陈列于此。第五航段装备助理张登说:“‘向阳红10号’的装备大致可以分为实验室设备和拖曳设备。”前者主要是舱内用于常规监控的设备,后者则是进行特定考察时携带的设备。
像一个笼子一样的摄像拖体、海豚形状的电法勘探设备,通过脐带缆传感器灵敏地搜集信号。“科考船拖曳着这些设备,好比给海底做一个‘CT’,通过电磁、声音等探测方法,进行深海探测。”第三航段装备助理张元元说。
在各式装备之间,几块大石头格外显眼。“这就是海底的石头。我们勘测过程中就是要通过钻机提取岩心。”张元元介绍,目前自主研发的中深孔岩心钻机同样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设计钻进深度20米的产品中,这套自主设备重量体积相对小,远程操控、方便携带。目前已有比较多的实践经验,累计作业20余次,达到了工程化应用程度。”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张伟说。
“5个航段的作业量很大,考虑到设备的一些正常损耗,灵敏度衰减等,整套国产设备的稳定性还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这个航次钻机电子控制就达到了零故障。”负责“向阳红10号”电子通信设备的工程师江晓说。
230个日夜的科考生活
尽管船员大多都参与过多个航次科考任务,但他们和家人分别之后的重逢,总是充满温馨。
抱着未满周岁的小女儿,年轻的爸爸江中华非常兴奋,漫长的海上生活让他蓄起了满脸的络腮胡。负责电视抓斗作业的江中华每天工作强度达12个小时。
“总作业量有27个站位。我们这一航段是两班倒,每人工作12个小时,其余时间就是睡觉。”江中华说,2吨的抓斗在很多时候瞬间张力能达到7、8吨。“设备价值高、在外科考每天又都是2、30万的经费开支,所以我们工作的时候基本都是神经紧绷状态。”
“有一次滑轮损坏,船完全走不了,把设备组急坏了。”张登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是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能带来兴奋感。”本航次提取到的直径90厘米的硫化岩心样本,打破了国内原来提取样本的记录,让船上所有工作人员兴奋了好久。
相比于过去的生活,张登表示,现在的条件改善了不少。“主要是和外界的联系变得方便了,以前一天只能发两封纯文字的邮件,10天半个月能打上一次海事卫星电话。”
目前,“向阳红10号”配备了先进的第五代卫星通讯设备,能够实现整船覆盖Wifi信号。“以前两三个月下来,几乎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现在基本上可以用微信实时和老婆聊天了。”上一航段结束后刚刚“下船完婚”的张元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