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农民使用新型地膜进行水稻插秧。阙文生在记录五常大米插秧过程。记者高广志摄
“是不是真的?在哪里能买到真的?”很多有意购买好的农产品的消费者,一般都会先这样问问。“哪里能买到真的五常大米?”北京、上海一些消费者托黑龙江朋友问;“怎么能买到真的人参?”江苏消费者询问到当地出差的吉林干部……
而在供给端,各级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将许多精力和成本都用在了证明“我是我”。五常市杜家镇农民电商陈大力为了证明自己卖的是真的五常大米,在小包装上打了这样一行字:我是一名复员的军人,当今健康食品少之又少,请相信农民的质量诚信胜过品牌。
但效果又如何呢?
农业供给侧改革遭遇“诚信门槛”
5月下旬,以盛产五常大米闻名全国的黑龙江省五常市正值水稻插秧季节。在五常市二河乡农民的繁忙身影中有一个来自南方的城里人格外显眼。虽然不种地,但他早上三四点钟天刚一亮就到田里,经常拿着手机拍照、摄像,记录“地是怎么种的,米是怎么出的”。
这个人叫阙文生,是浙江诚食善粮质量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城食善粮质量农业研究院是一家企业化运营的社会组织,目前正在做一项大米定制业务。阙文生来到五常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诚食善粮”,即诚实种植、诚信销售的粮食。他已经在村里租了一间房,准备观察种地的全过程。
佳木斯市桦川县创业乡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春鹏说:合作社卖的是鸭稻米,其实成本没那么高,但需要借助各种手段证明卖的鸭稻米是鸭稻米,这个过程中增加很多成本。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为了把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在南方城市举办许多展销会。省粮食系统的负责同志说,他回答消费者咨询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真的龙江大米”,有时急了就说:“政府举办的展销会你还不信吗?”
五常大米品质全国闻名,按理说农业供给侧改革比较好抓,常年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的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坦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供给等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诚信问题,五常大米长期受此困扰。
2016年五常大米产量只有125万吨左右,但全国各地卖的“五常大米”超过一千万吨,这种情况很多人都知道。
“掺假”造成生产消费领域恶性循环
当前,农产品掺假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高质量农产品供给。陈大力为了买到品质好的小米,专门跑到盛产优质小米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天山镇。当地农民告诉他,一斤小米2元。熟悉小米生意的陈大力继续追问,“不加陈米,一斤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不加陈米一斤2.5元,但一般都加陈米卖”。
类似这样的农产品掺假行为,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一些农民说,很多杂粮、有机农产品都掺假,自己不掺假就亏了,久而久之不诚信种植或者掺假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诚信了,未必卖上高价,不诚信,反倒能增加眼前收益”,这种心态在农业种植者和经营者中比较普遍。
不诚信、不守信用还影响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粮米业(虎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冬宇介绍,农户跟公司签订的水稻购销订单履约率能达到60%,“这已经是不错的了,很多小企业和农民的订单履约率更低”。市场价低于订单价时,农民会按照订单卖。但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时,不少农民就直接卖给市场了。企业无法收回订单粮食时就得外抓粮食维持加工。杨冬宇说,签订订单时种子大都是统一的,临时收购的粮食品种比较杂,这就影响到终端的农产品供给。
农业专家分析,这种农民履约率低的现象之所以普遍,一方面是当前失信成本低;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数量庞大,经常因“法不责众”不了了之,企业拿农民也没什么办法。再加上一些不守信企业也在市场价低时,通过压等扣杂等方式压价,都为不诚实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生产销售的不诚实行为反映到消费者流域就是:人们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既使你花了很大精力和成本做推广宣传,也很难让消费者相信,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朋友等一些私人渠道购买以保真。
“如果是在日本、美国等地,几乎不用担心农民在种有机大米时也用农药,但在我国还不行。”有多年经营农业经验的阙文生直言,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也没办法保证农民不乱用化肥农药,只能自己参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才能确保采购的五常大米是真品。这种恶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市场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