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承载中国时代变迁 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图)
2017-06-27 16:44: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自行车承载时代变迁: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

高志刚依然记得他一个清脆的铃声,引得半条街的人都回头瞩目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高志刚谋取了一份在邮局当差的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他上班头一天就配发了一辆自行车。

这位今年55岁的投递员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家邮局内向中新社记者说,“我的工作离不开自行车,我这辈子就和自行车有缘。”

“我会大撒把(骑车时双手离把),我还能用一辆车载7个人。”令高志刚始料未及,10多年前,他们的“坐骑”由自行车统一更换为电动车。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像高志刚一样,中国不少民众很多年都没骑过自行车了。但他们最近却迷上了一种通过互联网共享的无桩单车。扫码骑走、手机付费,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风生水起。

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小小的两个轮子,承载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资料图 图为工作人员展示80年代的居家三件套: 永久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缝纫机 黄诗立 摄

凭票时代的奢侈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人人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傲。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下的奢侈品。

当时,郑州一家拥有百余名职工的副食品厂只分到一张自行车票。票给谁?众人无奈抓阄抉择。

“就像中了大奖。”今年75岁的刘克礼成为那名幸运者,这也是他家中第一辆自行车的由来。据说,还有人通过先买车把、后买车轮的方法进行拼装。

凭票供应的年代,多数人只能“望车兴叹”。即使是10年后,当高志刚通过单位配发的形式获得自行车后,“骑车打个铃,半条街的人都出门看”。

自行车广受追捧,成为当时不少年轻人的必备嫁妆。时至今日,它依旧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凭票供应的窘况一去不返。自行车从此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物。

大众工具的“弃儿”

有统计数据显示,到1993年,中国城市自行车平均保有量达到顶峰,每百户家庭拥有197辆。“自行车王国”由此得名。

但这样的盛景并不长,很快马路上又出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

多年后,高志刚在参加朋友聚会时发现,有人开始偷偷地把自行车藏到一边。他还发现,一些孩子不乐意让骑自行车的家长去接送上学。骑车,突然变得寒碜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开始把自行车看作是“道路抢夺者”。数量庞大的自行车,成了交通不畅的负累。

自行车主人的脸上没了昔日的傲气和洋气,更多的是奔走于生活中的一种疲态。

尤其21世纪后,自行车的命运急转直下。普通家庭鲜有购买,就连邮局这种用车大户都为职员更换起电动车。

曾经的拥趸——在校大学生们也将其束之高阁,国内高校纷纷出现“僵尸车”。

过气的自行车,一夜之间成了“弃儿”。

资料图 6月8日,民众在北京街头扫码租用一款“土豪金”色的共享单车。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人人共享的新模式

时代更迭,看似穷途末路的自行车却又“柳暗花明”。

在健身房,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练起动感单车。每逢假日,一群群骑友团穿梭在城市、乡村。

中国各地的自行车赛事、骑行活动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自行车成了环保健康的运动符号。

特别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宫金杰/钟天使组合夺冠、为中国拿到史上第一枚自行车奥运金牌后,一度被打入“冷宫”的自行车重回公众视线。

仿佛是一个转机,不久后,色彩绚丽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街头。清脆的铃声,又在人们耳畔回响。

今年1月,摩拜单车创始人受邀走进中南海。这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曾在郑州举行的2017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说,ofo带来的变革,让自行车摆脱了落后、廉价的象征,现在它是高效便捷、青春时尚的代名词。

看到邮局门口摆放的共享单车,高志刚这位老骑手也按捺不住,准备尝尝鲜。(记者 李志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