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治沙路上不孤独
在防沙治沙、种树护林的路上,有无数民间治沙人默默奉献。他们苦干实干,在与沙漠的抗争中流过泪、洒过汗,也淌过血,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痛苦,有些甚至耗尽家财举债种树,只为圆心中绿色梦想,建绿色家园。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民间治沙人,倾听他们讲述遏沙逐绿的酸甜苦辣
2017年6月17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国家林业局倡议:人人参与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美丽家园。
从风沙肆虐、寸草难生到清风拂面、绿染沙海,西北地区曾经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宁夏近20多年来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生态转身。
然而,在防沙治沙、种树护林的路上,有无数民间治沙人默默奉献。他们苦干实干,在与沙漠的抗争中流过泪、洒过汗,也淌过血,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痛苦,有些甚至耗尽家财举债种树,只为圆心中绿色梦想,建绿色家园。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民间治沙人,倾听他们讲述遏沙逐绿的酸甜苦辣。
治沙人档案:顾芸香,44岁,宁夏灵武市农民,1999年和丈夫承包5000亩沙地,带着种树治沙、养羊致富的美好愿望,“背着娃娃征服沙漠”,18年来,开辟3000多亩绿洲,但如今家财耗尽,因种树举债70多万元。
顾芸香:把树种进“劳模圈”
“4年前最困难时,家里连300块钱都拿不出。眼看着还剩1000多亩沙地却没能力治了,欠银行的60多万也不知啥时能还上。”一度深感绝望的顾芸香从没想过还能绝处逢生。就像东湾村的村民不敢想,真有人能在夏日烫手的沙土里,把树种活。
东湾村,是一个被毛乌素沙漠包围的村庄。从村部附近的岔路口驱车向里,行驶在颠簸的石子路上,目之所及是一丛丛沙柳、柠条和零星裸露出的黄色沙地,少有人烟。行进十多公里,当连片的柳树、桑树开始出现,顾芸香的新家也远远看到。
“你们要是前些日子来,林子里的沙枣树正开花,飘过来的风都是香的。”看着不远处绿油油的林子,顾芸香脸上的自豪与高兴,就像2015年她被评上全国劳动模范,第一次进京接受表彰时留念照中的表情。
2015年,用顾芸香的话说,是“老天爷终于肯眷顾我了”。扎根沙海种树16年后,获评全国劳模的顾芸香,加入了“宁夏劳模团”的微信群。顾芸香种树治沙的感人故事也经常成为群里劳模的“心灵鸡汤”,当得知她身负巨债,面临极大困难时,“劳模群”纷纷援手相助。
一位民营企业家劳模指点她走“生态养羊”路子,一次性资助顾芸香24.2万元养了268只羊,并全部认购。其他一些劳模也通过定购“草原羊”“沙漠鸡”等方式,支持顾芸香。
“从没见过那么多钱,20多万现金放在桌子上,我吓得腿都软了。”说笑着的顾芸香似乎忘了,种树治沙之前她家也是村里最早买汽车跑运输,“能数得着的有钱人”。
一年多来,“劳模圈”里自发帮扶顾芸香的活动越来越多。有人邀请她去海南免费度假,有人组织三五“模友”到沙漠里和她一起种树、养羊,唠家常。翻看“劳模圈”的聊天记录,这样的话语时常出现——“顾大姐你给个账号,我预定十只羊”“沙漠里适合种啥,我们买点树苗给你送过去”“有了你们这样的治沙英雄,我们才能少受风沙侵害,向你致敬”……
“劳模圈”的鼓励与支持,让顾芸香种树治沙更有信心。一年下来她首次养羊成功并挣了7万多元,其中大部分拿来还了贷款。
沙漠里的新房除了墙壁粉刷一新,几乎没什么家具。院里的太阳能发电板,在晴好的白天能带动电视,晚上只能确保照明;院外一口水井,挖了380米深,需要两个泵才能抽出水来。除了羊圈外大狼狗偶尔的叫声,方圆几里只有风吹林叶的哗哗声响。
扎根沙海、与世隔绝,耗尽家财、负债累累;给树苗刷涂料突发过敏差点丧命,常年吃不好饭被胃疼的毛病折磨至今……为种树吃尽苦头,值得吗?回答这个问题时,顾芸香沉默了一会儿,低头抹了把眼睛,开口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一场大风卷挟着黄沙从毛乌素腹地呜呜袭来,一人在家的顾芸香心慌不已。
“我往自己种的林子里面走了走,找个地方坐下来,风沙减弱了许多,心里突然就不慌了。”顾芸香说,那一刻,她对树的感觉就像看见自己长大成材的孩子。
说起今后的打算,顾芸香告诉记者,只要还有积蓄,身体还健康,她就要一直种下去。她想慢慢攒些钱,每年买些树苗、草籽,让剩下的1000多亩沙地也绿起来。
“2025年承包合同就到期了,我争取到那时还清种树欠下的银行贷款。这里的每棵树上都流着我们的血,实在是放心不下。”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夫妻俩能成为护林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养老,一辈子待在这片林子里。
18年光阴在顾芸香的鬓角上匆匆滑过,留下点点霜迹。当年在沙漠种树时背在背篓里的小女儿已经上了高中。毛乌素沙漠里,260多万株毛白杨、速生杨、沙枣树以及沙柳、花棒等沙生植物,染绿了3000多亩沙地,阻挡住沙漠向村庄侵袭的脚步。
“我的微信名叫‘沙漠绿洲’,那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顾芸香张开双臂抱住一棵白杨,像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治沙人档案:王恒兴,82岁,宁夏石嘴山市民营企业家,早年做煤炭生意致富。2007年,70多岁的他把生意交给子女后,毅然走进渺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修路通电、开沟挖渠、植树造林。10年间,凭着一种“反哺大地”的信念,他投入2亿多元,将1.2万亩沙漠变成绿洲,并逐渐发展为生态旅游区。
王恒兴:放下荣华来“还”绿
王进怎么也没想到,给退休的父亲买来“游山玩水”的“大奔”,被父亲王恒兴开进了沙丘绵延、寸草不生的沙漠深处,修路、挖渠、种树、放羊,一待就是10年……
王进所说的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万亩生态园,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夏日的阳光穿过绿荫洒向庙庙湖,金光点点。中午时分,记者驱车向里,道路两边高矮不一的林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苜蓿田里,工人们刚收割完今年的头茬苜蓿。生态种养殖区里的瓜果、蔬菜、鸡鸭、牛羊等,尽收眼底。
在一处宅院,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王恒兴老人,一米八的个头,慈颜善笑,除有些耳背,言谈儒雅。
改变,要从王恒兴走进毛乌素沙漠说起。上世纪90年代,靠在宁蒙边界做煤炭生意发家致富的王恒兴是众人口中的“煤老板”。他带领5个子女在商海闯拼近20年,打造了资产数亿的家族企业。2007年,72岁的王恒兴宣布“退休”,他要去毛乌素沙漠边上的庙庙湖种树治沙,改善生态。
一开始,当地百姓说王恒兴是“王老傻子”,“钱多了烧的,跑到沙漠里种树,开着奔驰放羊”。儿女们也想不通王恒兴为啥放着清福不享,跑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活罪。
“很多人问我到底图个啥,其实我就是向大地‘还账’来了。我搞煤炭生意赚了钱,可我也见过开采煤矿把山翻得不成样子,空气污染,环境千疮百孔。”王恒兴说,当年靠挖地下的资源起家,现在是该回报、反哺大地的时候了。
于是,从2007年起,他就带领工人们一头扎进了沙漠。茫茫沙海中没路、没电、没水,只有两个破旧的蒙古包。王恒兴和工人白天平整沙地、修路挖渠、铺管引水,晚上累了就睡在蒙古包里。
荒漠造林不是件容易的事。“前一天下午种的树,睡一晚起来就没了,高处的被风连根拔起,低处的被黄沙掩埋。”王恒兴回忆说,早上从蒙古包里醒来,发现一尺厚的沙土盖在被子上。不用清水漱几遍嘴,牙碜得都没法吃饭。
艰苦的条件,更让王恒兴的心随着沙漠里“生生死死”的树备受煎熬。有一年开春,天不下雨,树木刚长出的叶子都是黄的;熬到了夏天,热浪滚滚的沙漠里,树叶卷曲打蔫,眼看着就活不成了。王恒兴急得上火,向当地农民苦苦相求,买来一些灌溉用水,才救活了那些树。
“外人不理解,以为我种树挣了多少钱,有人嘲讽有人嫉妒,还有人打电话恐吓勒索。有时看着种了几遍都活不下来的树,压力太大了,也不敢当着家人的面表现出来。”王恒兴说,背地里,他一个人也偷偷哭过好几回。
今天景区里碗口粗的树,有些种了四五遍才活下来。在反复摸索中,王恒兴也总结出了沙漠种树的经验:上机器、打深坑、扎根深;铺管线、上滴灌、巧用水。
10年间,他向沙漠里“埋”进2亿多元,种出一片1.2万亩的绿洲。为确保治沙资金的稳定,他想出给沙漠“造血”,以沙养沙的法子。现在,庙庙湖除了造林,还兴建了旅游景观、农家乐项目,办起生态种植和特色养殖。
荒漠造林,王恒兴找到了经验;教育子女,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我没给孩子们留多少钱,钱多了他们就出去胡作非为了。孩子不能那么惯着,得让他们学会担当,自力更生。”时至今日,王恒兴还是时常告诫子女勿忘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父亲用十年坚守换来的这片绿色,是在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和责任观。”王进说,如今这片绿色与父亲的生命连在一起,谁都不敢打他树的主意。
有件事让王进至今记忆犹新。随着景区日渐成熟,亟须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原来的规划选址处有几百棵树需要砍掉。王恒兴听说后大发雷霆,告诉儿子谁敢动树就跟谁拼命。王进只能将投资60多万新建的一处广场拆掉,重新规划建设。
今年以来,深感身体每况愈下的王恒兴两次找王进谈话,让他回来接班。“这可是个苦差事啊,我一个干商业的对林业一窍不通,这要是管不好咋给父亲、给社会交代?!”王进说,最终,他被父亲眼中的“求助”打动,接过管护1.2万亩沙海绿洲的责任,还有2017年要自负盈亏的“小目标”。
黄沙无语,青山为证。言传身教,树木树人。舍下荣华富贵,古稀之年治沙造林、回报社会,王恒兴想给“煤老板”们做个榜样;经营景区,让周边的贫困移民前来打工,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王恒兴从被人嘲讽的“王老傻子”变成人人尊敬的“王老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