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微小学”影像调查|给山里孩子打开一扇门
今天,让我们从甘肃陇南高石教学点的一堂语文课说起……
洪亮而不大标准的普通话伴随着稚嫩清脆的童音,用布满皱纹的粗壮手指带着孩子们在课本上逐字点读,这样的课堂,李占荣已经坚守了三十八年。
△校长李占荣在办公室填写学校日志。
1位老师,2名小学生,3名幼儿园小朋友,这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学区高石教学点(原高石小学)的全体师生。除了校长兼教师的李占荣,还有一年级学生田婷和付海霞,幼儿班小朋友张盈、田杰和张宝娟。
△高石教学点全体师生(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盈、田杰、张宝娟,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付海霞、田婷、李占荣)
△李占荣为学生们上语文课。
△讲台上李占荣的教材和教具
△李占荣为学生上数学课。
△高石教学点的课程表
从1979年3月至今,李占荣在这里任教近四十年,见证了高石小学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这里师生人数最多,有3位老师和70多名学生;随后师生人数逐年递减,到90年代末,这里只剩下李占荣1名老师和40多名学生;2012年,高石小学转为教学点。
△康县长坝学区高石教学点
李占荣是高石村本地人,他的家离学校四公里,单程要走一个小时。“好在我身体不错,每天早出晚归,背着七八十斤的东西走山路都没有问题!”
△李占荣在学校厨房洗刷碗碟。
△李占荣的办公室里有张床供他白天临时休息,晚上他回家和老伴住。
△山区早晚气温较低,李占荣时常喝一点自己泡制的药酒暖暖身子。
△李占荣和学生们站在教室前。
还有一个多月,今年60岁的李占荣就要退休了,而校园里的孩子们却没有新来的教师给他们上课。他告诉记者,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如果接到返聘,他会继续坚守,但他也非常希望能增加新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最好能恢复成原先的完全小学。
△李占荣敲响自制的课铃。
△学生们在午饭时间吃自己从家带来的馍馍。学校也给每位学生配发了营养餐,供他们在上午或下午肚子饿的时候吃。
李占荣说,“在这边远山区,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村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而家庭困难的孩子只能在这个教学点就读,如果撤销了,孩子们就将无学可上。”
△学生付海霞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学生田婷在放学路上和附近村民的狗嬉戏。
△学生田婷走在回家路上。
今年8岁的田婷在高石教学点上小学一年级,她的家离学校有20分钟路程,每天放学后,她都要去厨房剁猪草,陪小狗玩上一会儿,偶尔还可以看一会儿电视。
△回家后,田婷在厨房剁好猪草去喂猪。
△晚饭前,田婷在客厅看电视。
△田婷的妈妈艾喜丽(左)和爸爸田金永在厨房生火做晚饭。
田婷的父亲田金永说,这两年家里靠种地平均每年毛收入约一万元,儿子田正鹏在河口小学读书,妻子艾喜丽生病痊愈不久,孩子的爷爷也刚动完手术,全家7口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田婷二年级之后,家里准备把她转到附近小学继续读书,未来是否参加高考,要看女儿的成绩决定。
△田婷在厨房吃晚饭。
△墙上贴着田婷的哥哥田正鹏在河口小学获得的奖状。
截至2016年10月,在甘肃陇南市的945个教学点中,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618个。由于山高路远,像这样的“麻雀小学”,成了周围孩子们上小学的唯一希望。近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教学点数字化全覆盖,实现远程教学,改善教学点的教育环境。
△从长坝镇通往高石教学点的山路蜿蜒曲折。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破解贫困山区教育均衡发展难题,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行农村教育改革探索,按照“学生不动老师动”的思路,推行教师“巡回走教”模式,为山里孩子全面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
秦安县在陇城镇成立教育园区,将全镇小学教师纳入教育园区统一管理调配。让优秀教师打破校际界限,到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巡回任教,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有效解决了村级薄弱小学的师资结构性短缺和课程开设不平衡等问题。
△走教老师王峰峰在宿舍整理房间。
△走教老师薛亚红(左一)和园区的老师们一起教研。
陇城教育园区上袁教学点(原上袁小学)2015年也只有8名学生,小学后来转为只有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从1956年上袁小学建校到2015年间,年级从5个变为2个,老师也逐渐减少到一位。
△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上袁教学点
△走教老师薛亚红(左)、王峰峰(右)和教学点老师杨春霞站在上袁教学点门口合影。
2015年后,走教老师薛亚红和王峰峰加入这里的教师队伍,学生数量开始逐年增加。现在,这里一、二年级有学生14人,幼儿园也有19个小朋友。
△走教老师薛亚红给学生们上语文课。
“95后”薛亚红2016年从天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便选择成为一名走教老师,“当时因为走教的模式刚刚运行不久,我觉得很新鲜,爸妈也都很尊重我的选择,支持我做走教老师,于是我就想来尝试一下!”
△薛亚红和同学们在语文课上。
一年来,薛亚红白天主要负责上袁教学点的语文和美术课,晚上回到园区教研备课,住在园区的单身宿舍楼里。她的家在不远的秦安县城,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时候周末累了就在宿舍休息,或者去镇子上赶集买点东西。
△上袁教学点学生们的美术作品
△下课了,学生们跑出教室。
△中午放学,学生们排队走出校门回家,薛亚红在一旁目送。
薛亚红说:“都是些朴实善良、天真可爱的学生,除了有时候孩子淘气不听话,也没什么太多困难,自己适应得不错。学生们都对我们特别好,比如,我这几天有点感冒,学生们在我走进教室时就会问‘老师您感冒了吗?’我心里暖暖的。”
△走教老师王峰峰给上袁教学点的学生们上音乐课。
1983年出生的王峰峰已经教书多年,原先他在张沟附中教语文、音乐并担任班主任,2015年他成为陇城教育园区第一批走教的音乐老师。王峰峰说:“最开始我们走教要靠骑摩托车,半路轮胎破了,向老乡家借个打气筒,走一路打一路……”
△王峰峰和上袁教学点的学生们在体育课上。
现在,王峰峰负责上袁教学点和南七小学的走教工作,同时也是陇城教育园区的音体美组组长。结束了上午在上袁教学点的课程后,他就要开着园区配备的教师专用车赶往南七小学。
△结束了在上袁教学点的授课,王峰峰驾驶校车赶往陇城镇南七小学。
△陇城镇南七小学
午餐时间,南七小学的老师和走教的老师们一起在学校厨房吃一碗刀削面,如果离下午上课时间还早的话,王峰峰还可以去学校里的休息室午休一会儿。
△午饭时间,王峰峰和南七小学的老师们在厨房吃面。
△南七小学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吃午饭。
△走教老师付耀峰在体育课上教同学们抛实心球。
△在南七小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演“六一”节目。
△走教老师王峰峰在南七小学和孩子们打篮球。
有了走教老师的加入,孩子们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课变得趣味十足。而对于走教老师们来说,白天去各个小学、教学点上课,晚上可以集中在教育园区备课、休息,他们工作起来也更加安心和稳定。
(新华社记者 陈斌 吕帅 摄影报道)(据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