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太低端,高等教育太一般”、“从2008年至今,揭阳职院没有引进一位高水平人才,人才引不进,学校怎么发展?”、“全省叫得响的高校没几所,高水平大学还是按老指标评价”……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对广东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不少代表“直言不讳”。
日前公布的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文件指出,广东要到2018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如何从教育大省变身为教育强省?广东教育也早已明确要使出“洪荒之力”应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系列挑战,实现教育的飞跃发展。
A、整体水平如何? 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
广东教育到底处于何种水平?省教育厅日前公布的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广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全省教育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教育强县(市、区)110个,覆盖率为92.4%,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3.02%,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广东教育强市、强县、强镇创建基本完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建设步伐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粤升学考试工作稳妥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参建高校有48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可以看出,广东已成为教育大省。但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不少代表也看到了广东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提出的改进建议既狠又准。
B、怎样做强高校? 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与北京、上海、江浙地区等相比,广东薄弱的高等教育基础一直备受诟病,有人大代表现场直接表示,“广东叫得响的大学没有几所。”
数据显示,广东理工类高校3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23.4%,低于35%的全国平均水平;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3.6%,低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中,理工类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广东一本录取率虽然实现了5连跳,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力度非常大,政府投入了很多的钱,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论文发表、EXR等这些老套路、老指标来评价。”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建议,广东需要认真布局,同时要科学优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指标和导向。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些短板,广东省教育厅才明确提出“小目标”:到2018年,高校将初步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高校“四重”建设(重点学科、人才、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在全国的排位显著提升。到2020年,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排名位次明显上升。同时,将加快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推进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