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题:“全科医生”变身“专家门诊”—— 北京检察机关走专业化精兵之路提升办案质量
新华社记者涂铭、熊琳
“刑事审判监督部”“科技犯罪检察部”“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检察部”“职务犯罪公诉部”“轻罪案件检察部”……2016年9月1日,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机构在北京市检察系统开始运行。这些听起来很“炫酷”的名字背后,是一场司法改革背景下北京检察机关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大变革。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介绍,北京作为“四个中心”,近年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知识产权、高科技等一些特殊领域与类型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专业性强、敏感度高、办理难度大。
“按说我独立办案的时间不算短,可刚接触网络犯罪案件时,连鉴定书都看不懂,满篇都是专业术语。”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网络和电信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刘洋说,“很多问题之前甚至都没听说过,一些最新的专业术语更是让办案人员头疼不已。”
刘洋遇到的问题在北京市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中并不罕见。2016年,全市检察机关共起诉金融类犯罪合计569件817人,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共144件337人,该类犯罪同比增加125%。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案件倒逼检察机关要改变过去“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走专业化精兵之路。
北京市检察机关把加强专业化建设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工程”来抓,按照诉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离、案件管理与案件办理适当分离、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将内设机构分为司法办案部门、检察监督部门、综合业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和检务保障部门5类,针对性地设立专业化办案团队,打造应对新形势下专业型案件的“尖兵”。
东城区检察院网络和电信犯罪检察部主任毛首佳说,她所在的检察部一共有8个人,主要是具有丰富侦监、公诉业务经验以及掌握一定计算机、互联网专业知识的检察官。为了提升办案能力,他们和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针对案件中电子数据鉴定、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讨论证。
专业化办案团队的模式也得到了法学界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卞建林认为,目前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大多数都是法律专业出身,要想应对科技、金融等领域日新月异的案件,就必须注重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专业化部门可与各领域监管机构建立起联系制度,构筑起专业的咨询和培训平台。
在朝阳区检察院金融犯罪检察部主任董丽娟看来,专业机构办理专门案件,如同医生看病,不仅使检察官逐步实现了从“全科医生”到“专家门诊”的转变,也使得办理案件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也更大。
针对有些检察机关长期以来在法律监督上的短板,在此次改革中,北京市检察机关将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从公诉部门“分”出来,又将散落在其他部门的监督职能合并,形成全新的诉讼监督平台。目前,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已全部分设专司侦查监督和刑事审判监督的部门,部分院还设立了相对独立的民事检察、行政检察等部门,这些专业化、专门化的检察监督力量,推动监督职能进一步凸显,监督质效进一步提升。
“诉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离,将检察监督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在有效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主任方洁说。
“检察机关就应当实行诉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认为,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证据粗糙、侦查违法、审判不规范等问题依然突出,在现行诉讼流程设置之外成立单独的监督机构,对落实监督责任、提升监督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也避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规范局面。
“专业化办案,使检察官可以相对专注于某一类型的案件,通过系统培养和案件的磨炼,提升办案的效率和质量。”敬大力说,“北京市检察机关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办案团队,专案专办、术业专攻,最终实现除‘流水线、链条式’办案模式之弊,兴‘专业化、专门化’办案机制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