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月12日电(赵洪南)123年前,致远舰留给国人的绝响是危难关头撞向敌舰……日前,随着“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对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两甲子后的致远舰“模样”日渐清晰,经过3年的调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余件,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
该项水下考古工作历经档案研究、物探搜寻、沉舰定位、探摸试掘、身份判别、保存状况确认、回填并实施初步保护措施等阶段,确认“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的高度约2.5米(推测原来高度在8米左右),由于海战创伤和后期破坏,舰体损毁严重,但仍可确认舰体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部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舰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说,出水的200余件文物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重要的出水文物有“致远”刻铭餐盘、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水烟袋、57毫米哈乞开司炮的肩托、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其中,带“致远”刻铭餐盘以及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名号的单筒望远镜尤为珍贵。
陈金揆单筒望远镜保存基本完好,仅中部被挤压破碎,包括三个目镜片、一个物镜片。望远镜全长50厘米,物镜长7厘米。物镜上刻有英文花体字,初步辨识为“Chin Kin kuai”,是致远舰大副陈金揆的英文名字。他在致远舰上官职仅次于舰长邓世昌,作为留美幼童曾就读于麻省新罕布什尔州菲利普艾克瑟特中学。
为避免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水下考古队对致远舰采取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措施,也就是在舰体加贴锌块,通过定期更换,减缓海水的侵蚀。这是我国水下考古作业中的一项创新。
下一步,辽宁将尽快划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并积极申报相关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
周春水说,未来对致远舰的研究仍将继续。通过对舰结构的了解,可以还原当时的造舰技术;通过致远舰的发掘,了解舰艇、武器,促进对世界舰艇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