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江豚爱上了武汉,长江中一批濒危物种正在“回归”
2022-11-30 21:30:00 来源: 长江日报

“这里有一群长江江豚爱上武汉啦,一直停在这里!”11月25日,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徐建利、陶飞等人,在新洲区双柳长江江段,再次拍到一群“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逐浪嬉戏的视频。

从今年4月起,徐建利和团队成员已十余次在此处拍到它们,且记录下疑似“母子豚”亲子互动的画面。

武汉渔政已启动“渔政天网”对该区域江段进行重点监控,追踪这群江豚活动轨迹。

另外,在汉南区东荆河口、江夏区金口等处江段,也多次观察到江豚出没。

30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分析,从近2年的观测情况来看,在新洲双柳至江夏金口江段,很可能生活着一个7-8头的长江江豚种群。但这只是个预设,还需要长期科学监测,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一个种群,是不是“定居”武汉、甚至是“乐居”武汉。

在环保志愿者徐建利眼里,这些江豚特别聪明。它们会在江中货轮驶过时主动躲避,会聚集在北岸浅滩处觅食、互相追逐。而且,从画面中可以明显感受,它们在这里追波逐浪的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通过介绍长江江豚、鳤、刀鲚这三种长江生物的“回归”,来印证随着长江禁渔国策的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长江流域已建立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覆盖了40%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

长江江豚群体在鄱阳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中下游江段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

长江江豚很早以前在长江干流连续性分布,前些年变成了片段性分布,武汉段成为分布的空白区。去年以来,长江江豚频频出现在武汉江面,说明被人类阻断的长江江豚生命线又打通了。从常见到少见再到常见,“江豚回归江城”,江边看江豚,正在成为现实。

鳤是什么“神秘鱼类”?

鳤鱼标本。 危起伟供图

“鳤是什么鱼?”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再次出现”。这句话引起了一些公众的好奇,很多人追问,这种鱼是什么样的一个“神秘物种”?

3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告诉记者,鳤鱼为什么显得有些神秘,这与它的江湖洄游习性有关。每年4-6月,成鱼前往江河急流中产卵繁殖,7-9月进入沿江湖泊育肥,到生殖季节又重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繁殖。

鳤鱼,体形中等,头小而尖,身材细长呈圆筒状,形似水管,因此得名。随着江湖阻隔、栖息地生境退化,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鳤鱼资源严重衰退,一度难觅其踪,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近年来,长江洪湖江段、宜昌江段、公安江段、湖口江段、鄱阳湖、洞庭湖水域以及澧水陆续发现鳤鱼,表明鳤鱼种群在长江水域开始逐渐恢复,也佐证了长江禁渔初见成效。

长江刀鱼“溯游”进了洞庭湖

生态环境部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还提到了另一种鱼——刀鲚。

刀鲚也称长江刀鱼、江刀,是江海洄游生物代表种。一般在春季从海区进入淡水,从长江口上溯至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附属的湖泊中产卵繁殖。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科研人员持续监测研究表明,自2019年长江刀鱼的生产性捕捞被禁止以来,鄱阳湖一些水域发现了溯河洄游型刀鱼,资源量成倍增加。

2021年11月,恰逢刀鲚生殖洄游上溯时间窗口期,在长江干流嘉鱼站位调查监测中发现一尾刀鲚,堪称当地“三十年一遇”。说明它们正在向上溯游寻找栖息地和产卵地。这些刀鲚还穿越长江中游的大拐弯,经武汉水域上溯至洞庭湖水域。

科研人员认为,长江刀鱼上溯产卵群体正逐渐恢复,在十年禁渔期内经过几代的繁殖,有望恢复到可观的群体规模。

长江中一批濒危物种正在“回归”

“乡愁”鱼类——鳑鲏鱼,在武汉越来越多了。图片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

长江里还有多少鱼?怎么证明长江禁渔取得哪些成效?这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此前,1973—1975年我国开展过“长江六省一市水产资源调查”,这是对长江鱼类资源的第一次大规模专项调查摸底。40多年来,这一数据一直没有更新。

从2017年到2021年,由农业农村部统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集合了24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力量,历时5年,开展了《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简称“长江专项”)。

危起伟研究员是这个“长江专项”的首席专家。这次调查证实了长江中一些珍稀鱼类的生存状况,相关数据作为评估基准,有助于我们搞清长江十年禁渔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5年来的调查发现,在长江流域共记录胭脂鱼413尾,其中,最大个体是一条超过6公斤的大规格的成年鱼,表明长江中仍有一定规模的胭脂鱼亲本,它们可能有小规模的自然繁殖。

在汉江上游太白河,研究人员采集到了川陕哲罗鲑的2018年当年生幼鱼,证实其在太白河有自然繁殖活动。

圆口铜鱼、金沙鲈鲤、红唇薄鳅、岩原鲤等11种珍稀鱼类,在长江中仍有一定规模的自然种群。

调查显示,2017年赤水河率先试点全面禁捕后,赤水河鱼类资源量增加了近1倍,特有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95倍。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捕。2020年12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颁布,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长江野生物种生境得到极大改善。

不到2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发现,长江中的一些短生命周期鱼类种群在快速恢复。“长江中游以前很长时间没有见着的鱼类重新又出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研究员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下一步,需要深度落实《长江保护法》和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让长江中的生物休养生息,恢复自然种群,促进长江中的生物多样性更为向好。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