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坝上,83岁工程师讲述十万大军建设的故事丨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
2022-08-12 23:18: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2日讯 “十年奋战、十亿投入,十万大军肩挑背扛,30万丹江口移民迁徙他乡……”8月8日下午,酷暑高温,“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襄阳都市圈探访团来到南水北调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大坝上,83岁的高级工程师杨小云精神矍铄,给探访团中“10后”小学生们讲述大坝建设的故事。


  杨小云给探访团“10后”小成员讲丹江口大坝的故事。记者李子云 摄
  “1963年,我24岁,从华东水利学院(现名河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从此一生与大坝结缘。”杨小云告诉小朋友们。
  据了解,杨小云是水利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大坝建设中。
  “随着一代伟人提出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丹江口大坝建设应运而生。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像听课一样,孩子们围着杨小云,听得十分认真。
  “你们知道吗,古往今来,治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我们从不畏惧。”杨小云说,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破土动工,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10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云集丹江口,参加工程大会战。
  “当时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恶劣,大家从不退缩,非常乐观,累的时候就进行挑土比赛,女将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开山劈岭,像战士一样,齐心协力。”杨小云讲述,1968年,丹江口大坝正式下闸蓄水,形成了被誉为“亚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库。那时,葛洲坝、三峡大坝建设还未完成,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枢纽工程,我们都可自豪了!


  丹江口大坝。记者李子云 摄
  “蓄水只是第一步!”“10后”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杨小云继续说,实现“南水北调”才是大坝最终目的。如何让水自流到北京,坝顶还要加高。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在原来大坝上加高、培厚,由海拔162米加高到176.6米,大坝加高后库容由209.7亿立方米增加到319.5亿立方米,具备全程自流到北京的条件。
  “历经一个甲子,三十万丹江口移民迁徙他乡,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杨小云感慨,60年来,看着它从无到有,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孕育成长!我对它的感情实在是太深厚了。


  丹江口水库。记者李子云 摄
  站在一旁的汉江文旅公司副经理刘春华介绍,截至2021年5月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379亿立方米,惠及沿途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达到7900万人。
  现场,探访团成员、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姝璇说,“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丹江口大坝的建设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十分有益。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长江日报记者吕映雪 通讯员刘麦 摄影记者李子云)
  【编辑:王戎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