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住进了新家,每天一万人参观
2022-07-26 09:51:00 来源: 长江日报
  国宝住进了新家,每天一万人参观——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湖北省博物馆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


  游客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尊盘。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7月22日上午9时,随着当天第一批游客的到来,位于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又开始热闹起来。俯瞰曾侯乙编钟全貌、近距离欣赏越王勾践剑……在这些跨越几千年的文物前,一场场时空对话铺展开来。
  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近日,长江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省博,看文物在现代如何绽放出强大生命力,看传统文化如何在创造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文物会说话,“长江文明使者”跨越山河


  一名家长向孩子介绍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还有一个多月,经审批,湖北省博物馆一批馆藏文物将走进美国旧金山,举行一场以长江流域楚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展览。
  在当前世界局势下,筹办一场赴美展览,有些让人感到意外。
  “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作了解释。
  时钟拨回到4年前。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非正式会晤的第一站,就是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共同参观精品文物展。
  习近平主席在湖北省博物馆说,“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2018年新华社刊发的一篇纪实通讯里,引用习近平主席这句话,解释了为何这样一场重要主场外交选择在武汉,第一站选择在博物馆。
  习近平主席还对莫迪说,上次西安,咱们看的是汉唐黄河文明,这次到荆楚看长江文明。
  回想起4年前在湖北省博物馆向两国领导人讲解陈设文物的场景,方勤仍历历在目。
  “习近平主席对参观的六件文物很熟悉,还告诉莫迪,这些文物都是考古发掘出来的,特别是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习近平主席后来在一次外交场合告诉过国外友人,这是‘陶瓷中的熊猫’”。
  习近平主席当时向莫迪介绍: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荆楚文化考古事业获得极大发展,发掘成果有7项入选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6项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今,湖北省博物馆已完整建立了江汉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考古文化序列。近年来,长江流域屈家岭、石家河等史前文明考古;叶家山、郭家庙、文峰塔等曾国系列考古;万福垴、铜绿山、纪南城等楚国系列考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楚国八百年”“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集中呈现了湖北近年来考古学术研究成果。
  就在上个月,我国第二个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这被誉为“荆楚文化的基因库”,展示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如何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今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地处长江流域中段的湖北,承上启下,成为中央确定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省份之一。
  文物会说话,总是以文明使者的角色,在文明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荆楚文化与世界各地交流密切,湖北省博物馆先后赴美、意、俄、日、澳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过“礼乐中国——青铜文物精品展”等展览,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也引进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印度的世界”“伊特鲁尼亚文明展”等展览。
  文物活起来,“镇馆之宝”频频“出圈”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每天吸引全国各地观众参观。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编钟是中华瑰宝,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钟演奏员龚凌回忆,2018年4月27日下午,在编钟表演完毕后,习近平主席和莫迪一起来到编钟前,编钟有13口,莫迪非常高兴地敲了几下。然后习近平主席也拿起钟槌,依次敲了四五下。听着编钟发出的声音,习主席说,编钟声音低沉浑厚、非常动听。
  近年来,编钟演奏不但是湖北省博物馆最受关注的驻点演出项目,也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反响热烈。有意思的是,编钟演奏也正在“出圈”。不仅有中国湖北编钟国乐团、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这样的专业团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组建了一支大学生编钟国乐团,2020年该校入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年轻的学子们携几千年前的“黄钟大吕”之声,在全国各地演出,颇受欢迎。
  在音乐人眼里,编钟可不只是文物。目前,“首届金编钟国际作曲大奖赛”正在进行,向全球音乐人征集编钟音乐作品,要求参赛者为中国编钟与西洋管弦乐队合奏而创作。比赛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编钟博物馆馆长、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说,中国的编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音乐的象征,这样的比赛旨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今年秋季,古老的编钟与现代的交响乐,就会奏响在现代化都市的音乐厅——这实在令人期待。
  “国宝”进生活,“越王勾践剑”交通卡火了


  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18年,习近平主席与莫迪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了许多享誉中外的文物:距今七千多年的石刻人物画——太阳人、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
  习近平主席说,在省博物馆里转一转,自豪感又增长了。
  这也是很多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后的感受。
  没事就喜欢逛博物馆的武汉初一学生小路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博物馆,他最喜欢戴着智能语音导览的AR眼镜,体验奇幻之旅,“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小路说:“想想那些面具、器物上的花纹,居然是几千年前刻出来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介绍,近年来,省博的参观热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如今,每天参观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人。不但参观人流快速增加,“懂行”的观众也明显增多,提出的问题相当专业。
  自2007年免费开放至今,湖北省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2019年,年接待量达240万余人次;2022年5月18日,开放“夜场活动”,举办夜场演出,数千人乘兴而来,在这里体验了“博物馆奇妙夜”。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禁止出国(境)的“国宝”级文物9件,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2021年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国宝们有了“新家”。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贯彻好,落实好。”曾攀说。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的新家全部采用了最新的展柜玻璃,不反光,参观更清晰,并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高科技实时守护。新馆展厅全部使用了低反射玻璃,是目前国内单体应用抗弯低反玻璃最多的博物馆。
  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博物馆大有可为。
  去年夏天,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越王勾践剑”交通卡成为网红产品,在网络上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亿,全国303个城市可以刷卡乘坐公共交通,有网友笑说,“每天都在佩剑出行”。
  “越王勾践剑”在网游、文创等领域是明星文物。2021年,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首个数字藏品“越王勾践剑”限量万份,上架“秒空”。此后,陆续上线的“吴王夫差矛”“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虎座鸟架鼓”等数字藏品也备受热捧。
  今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围绕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合作开发第一个IP化、系列化的产品——“四季之爱”系列产品;端午节,湖北省博物馆与斗鱼推出端午联名礼盒,并制作清凉解暑的“编钟绿豆糕”……
  新馆建成之后,“智能博物馆”成为“明星馆”,科技感和互动性吸引大量观众。
  3D建模让游客在欣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时,利用扫描仪将文物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在终端设备上立体还原实物。全息投影可以让观众手持钟锤,凌空敲击虚拟编钟,编钟便会通过感应装置随敲击而摆动,发出对应的乐音。
  方勤感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文物可以“活灵活现”,博物馆要抓住这一机遇,传播好文化遗产,讲好历史故事。
  【亲历者说】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
  把荆楚文化长江文明发掘好弘扬好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贵宾接待厅。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湖北省博物馆北馆贵宾室至今仍保留着中印两国领导人会晤时的原样。推开门走进去,方勤就会想起4年前令他激动的一个细节:“当时,我还没来得及自我介绍,习近平主席主动向莫迪说,‘这是馆长,请他为我们介绍下’。”
  从里往外走,贵宾室共列陈着5个展柜。方勤介绍,摆放的依次是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龙凤纹梅瓶、天兽御尊铜器、曾仲斿父壶和武汉盘龙城出土的提梁卣。
  “这些都是考古出来的文物,当时都是原件。”方勤说,有些体现了悠久的长江文明史,有些再现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汇的过程。就连会晤的墙面背景图——《江汉揽胜图》,也是再现了明代武汉三镇的繁荣景象。
  令方勤印象深刻的是,在参观完这几件文物后,习近平主席向莫迪补充介绍,这些文物都是考古发掘的,言语之中满是自豪感。
  这4年,新馆建成开放,一系列文创产品出圈,在考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方勤感慨:“习近平总书记对荆楚文化的重视,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我们要继续加强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发掘和弘扬,积极开展海外文化交流活动。”
  【青马学者说】
  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凯梁(右)和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瑶(左)在参观曾侯乙编钟。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藏品,展示通常也由物件构成,但是博物馆的展示并非是物件、展品的简单堆积和摆设,而是通过精心选择、合理排列来表述传统,从而更加生动且直观地增加传统在现代的可理解性。
  湖北省博物馆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展览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作用,更好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肯定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文化是影响每一个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存在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重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来滋养和熏陶时代新人,必能在塑造时代新人理想信念、精神品格、担当作为方面发挥强大助推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凯梁
  【大学生党员感言】
  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中坚定文化自信


  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凯梁(左)和中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瑶(右)在参观青铜器文物。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这一次,我跟随长江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近距离领略了灿烂的荆楚文化和悠久的长江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采访过程中,参观每件文物,我都忍不住惊叹,又一次感受到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荆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具有荆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对湖北省博物馆的采访,我再次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我要坚定文化自信,全方位加强自身建设,在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华文明中贡献这一代青年人的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瑶
  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长江日报记者李玉莹 鲁珊)
  【编辑:张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