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江豚的人:守护40年,她终于回来了!
2022-07-08 23: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2011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在照顾江豚(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有这样一群追江豚的人——
  他们是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对江豚的人工饲养和繁育研究;
  他们是长江巡护员,长江“十年禁渔”后,从打鱼人自发成了护渔人;
  他们是环保志愿者,守护长江生态,助力江豚重返武汉;
  他们,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至关重要,只要全民都有了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的意识,成为共识,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这些‘微笑天使’,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保护江豚,守护长江,从你我做起。


  “微笑天使在武汉”专栏第四期,来听听他们保护江豚的故事。
  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 


  王丁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江豚重返武汉的核心因素,是对其自然栖息地的修复和恢复。”
  说到刚刚出生的小江豚“F9C22”,王丁非常开心:“这说明长江江豚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育工作取得了进一步进展,也说明我们对这项工作有了更大的把握和掌控能力。尤其值得高兴的是,F9C22是一头雌性江豚,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雌性江豚。随着我们对人工饲养江豚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江豚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对保护江豚能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中科院水生所的江豚(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近年来,长江江豚在武汉出现次数增多,甚至出现同一处水域多次出现多头江豚的现象。王丁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武汉在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同时,持之以恒宣传保护长江江豚,建立民间江豚保护协会,逐渐增加了拍摄机会;二是随着十年禁渔力度加大,长江生态环境开始呈现积极向好趋势,江豚数量有一定增加,但具体数量还需要进行一次全新且完整的科学调查。


  2011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在照顾江豚(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总体来讲,拍到多头江豚是好事,但不能盲目乐观,要科学看待。”王丁介绍,2022年有一次全范围的江豚数量调查计划,调查结果可以明确江豚数量。
  守护江豚之路,依然还需努力。2020年10月,武汉市政府发布了《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大举措”以推进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在武汉市政府和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和支持下,该方案正在推进。
  “江豚重返武汉的核心因素,是对其自然栖息地的修复和恢复,目前该工作都在推进过程中,以白沙洲、天兴洲为监测目标,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江豚自然栖息地。”王丁说道。


  2011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给江豚体检(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今年5月22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与中科院水生所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在武汉市白鱀豚馆揭牌,“江豚回归江城”是该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
  已守护江豚40年的王丁认为,江豚保护关键在“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至关重要。”王丁说,若全民没有江豚保护意识,作为研究工作者和科学家,在保护江豚方面会面临很多困境。科学家的责任在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将办法落实,还需要依靠全民保护意识,从而影响领导层决策,互相促进问题解决。


  2015年进行江豚大普查(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江豚位于食物链顶端,它的生存状况反映了长江整个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状况,可以说江豚重返武汉,是长江大保护的“显示器”。“长江保护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保护江豚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王丁认为,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全民充分认识长江大保护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整个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角度发出号召。
  “我们大家应该一起努力推进江豚重返武汉,不一定亲自参与,但能通过改变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减少环境污染,以‘江豚重返武汉’为抓手,通过实际行动,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潜移默化提高全民文明程度。”
  看到“天使”,更加坚定护渔决心


  王明武 江夏金口巡护队巡护员: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在我们的劝说下,许多渔民也开始为长江大保护出力。”
  “长江禁捕”全面实施,渔民纷纷上岸,有一群人从打鱼人自发成为护渔人,他们就是长江协助巡护员。
  2020年7月1日,王明武正式成为一名护渔员。32.6公里、10余个点位,王明武基本每日都在长江金口段守护,乘坐快艇,戴上对讲机和执法记录仪,出发巡逻。记得第一次看到江豚,这种成就感让王明武兴奋不已,这也坚定了他护渔的决心和恒心。


  2014年,天兴洲江豚大迁移行动(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王明武从小在渔船上长大,跟着父母打鱼时,常常在江面看到成群江豚,这在当时十分常见,“后来近20年来一直没有见到江豚。” 
  王明武能明显感受到“微笑天使”数量在逐年减少,前几年几乎看不见,从他的护江经历中得知,过量捕捞,让江豚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王明武说:“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今年长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在我们执法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许多渔民也开始为长江大保护出力。”
  一人一杆,一钩一片,像王明武这样的护渔员总在劝导渔民,作为一名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王明武说:“我只懂长江,如今还能护江,这是我一直坚持,且愿意做的事情。”
  宣传环保,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徐建利 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长江武汉段四级民间河湖长: “对环保人来说,看到江豚频繁现身,是环境进步的标志性事件,惊喜、开心、自豪。”
  长江武汉新洲段的41公里,是徐建利守护的江段,今年以来他已经4次看见了江豚,他会继续保护长江生态,助力江豚重返武汉。
  2022年4月22日14时30分,徐建利一行6人在新洲区双柳街道挖沟村附近的长江边,见到不少于6头长江江豚在江里戏水,大家欣喜不已。
  此前的3月11日9时许,徐建利一行也在同样位置拍摄到了江豚戏水的视频,当时至少有2头江豚,疑似母子豚。


  2013年,科研人员给江豚体检(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洲人,54岁的徐建利在长江边长大,他说:“以前小时候,看到江豚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能再次看到成群结队的江豚出现,这让我们感觉持续在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些许回报。”
  2013年,徐建利开始从事民间环保工作,当问起“为何选择一直守护长江”时,徐建利脱口而出:“对环保人来说,看到江豚频繁现身,是环境进步的标志性事件,惊喜、开心、自豪。”
  见证了环境从污染到改善的过程,这样的社会阅历让徐建利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仅是工作职责,更是社会责任。
  2022年,徐建利将工作重心放在“助力江豚重返武汉”上,每当出现3至4级大风时,徐建利总会在挖沟村附近直播江水画面,“希望能让市民更多地看到江豚,在体现长江生态环境向好的同时,也能宣传环保,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来。”徐建利说道。
  统筹 | 倪宁 高宝燕
  文案 | 王玮琦 甘娟
  视觉 | 孙瑞
  【编辑:赵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