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熊志
全国政协会议于昨日下午3时在北京开幕,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开幕式上作了工作报告,中国正式进入2014两会时间。
作为全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章,一年一度的两会历来关注广泛。而其实,“两会时间”准确地说并不局限于两会召开期间,在此之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已预先就各种热点议题在公共平台先行发声,两会准备工作中传递出来的种种新风,诸如“矿泉水”实名制、会议日程更加简约等,也从媒体的前期报道中清晰地传递出来。这些虽然都是两会前的预热,但却体现出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今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改革处在新的节点。过去一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变革需要梳理,未来一年甚至数年的改革路径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原则的确立,与之对应的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社保机制等该如何具体调整?随着审判独立的法治原则的进一步重申,现行司法体制该如何做有针对性的调适?面对日益严重且常态化的雾霾现象,如何安排今后的治理布局?
大时代之下的这些主题,反映出当下社会变革的复杂与深刻。带有顶层视角和宏观思维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提法,本身就是这种复杂与深刻的体现。一年一度的两会将参政议政的视野范围设置为单个年度,据此做回顾与展望,它所承担的使命,便是通过对具体某个年度社会变革的得与失,去丈量整个改革的纲领和走向,在深化中谋求进步。这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具体的突破口,也可理解为对政治生活宏大叙事的一种解构。也只有通过解构拆分,那些关乎体制、制度、机制的大词才能通过具体的提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今年的两会对于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无疑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更高要求除了深化改革的背景外,还在于对政治生活更加热切的参与和关心,已经揭示出这样一层事实:坊间民众的公民气质已加速成型,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珍视,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利诉求被聆听和回应的渴望,都早已不同以往。对于履行职能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而言,能不能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准确提炼出来,同时找准对应的制度症结,形成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提案,将是极大的考验。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提案议案,将会以应接不暇之势登场。不管提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个称职的代表、委员,都必须敢于说真话,而两会也需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营造一种容得下“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的氛围。此外,在新媒体趋势下,两会参政议政的整个流程将更加透明,网上网下的互动也会更频繁,关起门来开两会将变得更不可能。这种新趋势要求代表、委员们在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同时,对民众基于各类提案所作出的种种反应,能够及时地跟进讨论,并吸纳其中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诉求,让会里会外真正衔接起来。
随着政协会议开幕和两会时间的开始,我们把舞台交给代表、委员们。而作为关心政治生活且珍视自身权利的每个民众,我们将一起关注,发声,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我们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字典中留下一个公民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