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将长江经济带 打造成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2018-08-13 11:56: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周伟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
  用不同视角观察长江经济带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解释地区差异和合作的因素,除行政组成外,还可关注人口密度、劳动分工、技术的运用、商业化和地区内部及对外贸易等。具体而言,观察长江经济带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开:
  行政区。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表现为区域内(通常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差距以及城乡差距。
  地文区。历史学家发现,传统中国并非一个统一的社会和经济体,而是区域化乡村—城市体系的集合,各个体系功能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变化周期。我们可以将传统中国经济地理理解为由地文(流域盆地)和市场等级所定义的若干个巨区。与长江流域有关的是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云贵四个巨区。每一个巨区都是一个包含了城市核心区和边缘腹地的综合功能体系,是一个“活动空间的分割,能够体现事务的关联性……即一组功能性和节点性区域”。
  市场区。将长江经济带当作一个关联的市场。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将会有利于:挖掘长江流域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以系统思维破解“不平衡不充分”
  针对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用融合发展来妥善处理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大局观,加以协调和融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需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推进长江经济带引领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比如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优先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长江经济带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涉及山、水、林、田、湖、草和江、湖、库等多个要素;作为经济社会系统,又涉及中央若干管理部门和11个省市,还包括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长江的主体功能涵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光生产功能就涉及防洪、通航、发电、养殖等等。因此,只有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为前提,克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才能切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二,落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加大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尤其是三大城市群内部以及之间的城际合作,在人才、资金、市场、交通等方面加强政策协调,着力消除行政壁垒,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要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而建设和完善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一项突破性的工作,有利于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以及普通铁路网,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武汉、长沙、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的油气管网,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及与周边城市之间的1-2小时交通圈)。
  第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形成和深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体制,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区域(尤其是跨省市)协作。由于各省市的所处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目标任务和战略差异甚大,跨省市合作一直是跨区域发展的一大难点。对此,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窠臼,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处理长江经济带的分工协作,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要统筹好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的关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负责两件事,一是在政策、资金方面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全流域、跨地区的事务协调和督促检查;省一级则承上启下,把大政方针决策部署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督导;市县层面,因地制宜推动工作落地生根。
  同时,要建立统一市场和规则,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尽快建立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绿色生态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引导各类先进适用的生态技术率先应用;探索有关财税体制的创新安排,引入政府间协商议价机制;进一步明确财权和事权,做到财力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对于一些跨省市的公共项目,应加强协调落实,具体协调内容应包括投资项目的区域布局调整、投资资金的区域分配、专项转移支付的区域调整、产业的区域转移、共同市场的培育、生态利益的跨区域补偿等;通过财税政策和投融资优惠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为《将长江经济带 打造成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以长江经济带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八》
  【编辑 高翔】
  (作者:周伟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