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底捞推出了烧烤外送业务,但仅仅经过十余天便“夭折”。在整个餐饮行业构建大餐饮版图的今天,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进行跨界发展需要谨慎思考。星巴克和麦当劳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开发可回收或可降解饮料杯的做法获得舆论点赞。“国字号”媒体发文直指农村食品监管体系缺位,致使山寨食品“横行”危害人们健康。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海底捞烧烤外送业务仅十余天就下线 餐饮企业反思如何跨界发展
6月30日,微信公众号“海底捞外送”推送《海底捞外送又出新业务——上门烧烤你期待吗?》一文,宣布从7月5日开始公司上线外送烧烤业务,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下单。不过,在外送烧烤上线约10日后,海底捞便暂停了此项业务,据海底捞内部人员透露,烧烤外送业务由公司外卖部门主管主导,暂停原因是“Hi捞送”内部业务调整,何时恢复目前仍是未知数。
舆论观点:舆论对海底捞此次跨界试水各执一词
海底捞此次上线烧烤外送业务初期轰轰烈烈,下线却悄无声息,媒体、餐饮行业专家对海底捞开展的烧烤外送业务也各执一词。
舆论普遍认为海底捞此次试水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据公开资料显示,烧烤的毛利高达63%-65%,是近年来餐饮业态中利润最高、增长最快的品类。海底捞此次发展烧烤外卖一方面来源于对烧烤市场升级红利的信心,中国烧烤市场庞大,但仍处于低端、杂乱的市场现状,少有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从产业整合的角度看,海底捞布局这一市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其原有火锅业务发展出现了瓶颈。火锅行业热度不及前两年,因而这也迫使海底捞在密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的同时不断开展“副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对海底捞的这一跨界举措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烧烤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是烧烤行业并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海底捞想去整合或去打造烧烤市场的品牌是非常好的思路。
也有专家并不看好海底捞的此次尝试。餐饮业分析师林岳认为,跨界的尝试容易失败,因为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外卖业务更需要人力的投入,势必拖累原来的主营业务。另外,有专家认为,烧烤与火锅并非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以火锅为主业的海底捞跨界烧烤有可能不会取得好的结果,建议另起子品牌开展烧烤外送。
同时,也有部分专家从海底捞主营业务——火锅出发,分析应如何更好地开展烧烤外送业务。中国烹饪协会火锅委员会主席汤庆顺认为,火锅行业并不适合外卖,海底捞烧烤外卖也在尝试更多产品去匹配线上市场。当今外卖市场逐渐告别低端化,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精品外卖,这需要海底捞更加注重服务、产品、配送等多方面,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买单。
此外,有媒体梳理了近年来海底捞以火锅为中心,在餐饮领域内的横向布局,包括在北京推出的U鼎冒菜、在深圳开卖广式早茶和椰子鸡锅、投资新锐快餐品牌海盗虾饭、收购上海渊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等。可以看出,海底捞一直在不断延展自己的能力模块,这些都被视为建立大餐饮版图的成功尝试。
舆情点评:餐饮企业“玩”跨界需谨慎思考
近年来,“玩”跨界的不止海底捞一家企业,川味火锅知名品牌大龙燚日前宣布将在外卖市场推出自己的新品牌“包煮婆麻辣火锅菜”,网红茶饮品牌喜茶近期也在北京三里屯等四家门店开卖冰淇淋,还有西贝的食材和厨具、星巴克的杯子和帆布袋等等,餐饮企业在不断深耕自己优势品牌的同时也在发力产业链上下游、周边产品等多领域。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当餐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企业背后的体系,如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产业布局等等。所以多数餐饮企业在发展壮大后都会关联布局,协同餐饮企业发展。
通过烧烤外送业务上线十余天的销售额可以发现,此次海底捞似乎出师不利。在当前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构建大餐饮王国的趋势下,如何在深耕自己优势品牌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成为所有餐饮企业向前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此次海底捞试水烧烤外送从侧面反映出火锅品牌对外卖这一增量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发展堂食以外消费场景的迫切需求。在此趋势的推动下,精品食品外卖行业有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如何更好地契合外卖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将是“海底捞们”未来要面临的新挑战。
星巴克和麦当劳联手寻找可降解杯子
据美国著名商业媒体Fast Company报道,星巴克与麦当劳将在未来三年内共投1000万美元开发一种可完全回收或降解的杯子。星巴克、麦当劳和一家专注投资可持续消费品的公司Closed Loop Partners共同投资了一个名为NextGen Cup的挑战赛。这项挑战赛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邀请创业者和专家们开发以纤维为基础材料的可持续的杯子。NextGen Cup最终会评出最多7名获奖者,共同分享最高100万美元的奖金,然后进入长达6个月的“加速器”计划,把研发成果规模化,变成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舆论关注:舆论点赞星巴克和麦当劳的环保作为
舆论纷纷认可星巴克和麦当劳此次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开发可回收或可降解的饮料杯。有媒体称,星巴克和麦当劳改变所有一次性咖啡杯的制作和处理方式,这在快餐行业历史上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足迹改善计划。
对于星巴克和麦当劳此次开发可降解杯子的原因,有评论表示,快餐业巨头带头推动环保事业,一方面可能是深知力量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承受着来自各国政府、以及全球各大环保组织的施压。此外,有多家媒体指出“可回收的咖啡杯未必会被回收”也是星巴克和麦当劳寻找可降解杯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钛媒体、界面新闻等认为此次两家公司助推开发可降解杯子符合星巴克和麦当劳双方的共同利益。两家公司更多是想打造一种符合各个地区回收规定的包装,推动包装的环保化走向主流。
舆情点评:“限塑令”推动餐饮巨头环保化改良食品包装
随着全球各地的“限塑令”颁布得越来越多,食品、快餐领域的从业公司纷纷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了环保的行列,包括麦当劳、星巴克、赛百味、汉堡王等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在公众热议环境保护的今天,星巴克和麦当劳联手合作,欲推出可降解杯子的做法不仅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更塑造了积极助推食品领域低碳环保发展的企业形象。
近两年,星巴克和麦当劳都遭遇过或大或小的舆情危机事件,此次双方联手发力开发可回收或可降解杯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负面舆情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迎合了当下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不过,相关研发成果能否顺利转化成市场化方案、能否得到政府或回收公司的认可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山寨食品“横行”农村 拷问农村市场监管体系
随着7月1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食品安全话题再次受到人们热议。无论是“小白兔奶糖”与“大白兔奶糖”,“王老正”与“王老吉”,“恰治香瓜子”与“洽洽香瓜子”,“康帅傅”与“康师傅”等等,这些山寨食品似乎成为了某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特色”。
7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别让山寨食品“横行乡里”》。文中指出,近年来,打着“正规军”旗号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上扎堆横行,逢年过节尤为明显。
舆论关注:舆论聚焦山寨食品“横行”农村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文章经《人民日报海外版》首发后,得到了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综合性门户网站的积极转载报道,相关报道量高达三百余篇。
舆论聚焦山寨食品出现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不法厂商见利忘义,生产出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而农村群众缺乏理性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即便是购买到了山寨食品也不一定会维权。《中国质量报》分析称,一方面,城乡接合部及农村地区,食品药品监督范围太大,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寨食品”是知名品牌的“模仿”,在侵权确认方面,争议较多。所以,“山寨食品”才能在农村市场流通,而且层出不穷,难以遏制。
如何遏制山寨食品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质量报》表示,遏制山寨食品要加大产品质量和法律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经常化地在农村进行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以及维权意识,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联手互动,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为重点,集中开展多项商品、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整治。新华网表示,可以为群众食品安全维权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维权程序,甚至可以为群众维权提供法律支持,帮助群众维护权益。同时,基层相关部门也可以鼓励合格企业实行食品直供农村政策,用良币驱逐劣币,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秩序,挤占山寨食品生产空间。有业内人士认为要从源头上倡导食品生产商、销售商慎独自律、择善而从,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要健全行业自律制度,行业协会加强自律,清除潜规则、害群之马和霸王条款,不让生产山寨产品的企业有任何生存空间。
舆情点评:重拳出击 维护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山寨食品极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食安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及民众的切身安全,民众关注度高,代入感强。在发生食安问题以后,媒体与公众会将“板子”落在监管部门和监管体系身上,而非涉事企业是否流着“道德的血液”。因而,只有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食品监管人员的执法水平,拿出更多管用的实招,才能还给村民一个“吃得放心”的食品环境。(人民网 熊剪梅刘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