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是“韭菜地”,快速套利不可取
2018-07-20 21:3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割韭菜”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近来演变成市场中颇具调侃意味的“黑话”。比如股市中,老股民把新股民称为“韭菜”,意思是说他们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近日的《人民日报》也专门就知识付费问题讨论了“割韭菜”经济。文章指出,一些知识付费平台打着“知识”的幌子,其实成为借着概念赚快钱。确实,“知识付费”刚刚流行时,不少互联网企业追捧,但随着这个产业的快速增长,很多平台不再以传播知识为主业,而是借着一些流量名人的IP效应套利,用户付费以后并没有学到想要的知识,而平台转身投入到下一轮投资之中。

“割韭菜”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传销心理。有篇网文说“凭什么60后70后把1000块一平的房子炒到10万卖给我们,就不许我们80后、90后00后把比特币等数字符号炒到10万卖给他们? ”这里的意思是说,今天你作为“韭菜”被收割,明天等着下一茬“韭菜”长起来了,就开始收割他们。这就是一种互害关系,却比“互相伤害”更高级。

市场经济当然不是“韭菜经济”,但很多人把市场当成“韭菜地”。市场是创造财富的地方,一件商品的生产,背后凝结着人们劳动创造的汗水,人们的生产、交换中,一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得到增长。但在很多人眼里,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炒的,比特币的增值空间永远在“下家”,公司上市可以更好的圈股民的钱……割韭菜的人眼里都是韭菜,他们对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本身早已没有什么概念。

最近一些年,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但一些被人们普遍看好的互联网创新产品,往往偏离了初衷,偏离了人们的期待。甚至可以说,许多所谓创新产品,深谙资本套利游戏,从一开始就是打造了概念,坐等收割“韭菜”。一轮轮风口的过去,一次次资本的转手,都变成掏空下家的钱包,来填满上家的荷包。正如一些虚拟货币,成为互联网企业中的“炒房”,利用炙手可热的“区块链”概念,无限度地抬高了虚拟货币的价格,炒到虚高的行情卖给下家。

“割韭菜”的游戏,成为比谁跑得快。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进入到非实体经济的逐利圈中,谁跑得快,谁下家多,谁就营利大。但是,这种逐利模式是无法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的,不管更换多少种概念,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融资、套利、变现。在这种风气下,想扎扎实实做实业的人,想要坚守都难,看着身边的人都去争当“割韭菜”的人,看着早一步就成了赢家,晚一步就成了韭菜,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市场繁荣的前提,是社会财富总量增长,这是经济学常识。掏空社会财富的底座,流通领域也不可能永远风生水起。如果一个市场中,人人都靠炒得虚高的行情去赚钱,最终大家在这个市场再也买不到值钱的东西。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