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滑”误转款,多设防线才是对用户负责
2018-07-04 11:00:00 来源:荆楚网

  在中山市工作的黄先生,5月2日通过微信给微信名为“海阔天空”的表妹转账。然而黄先生手误转错了人,错转了8万多元给另一个“海阔天空”。联系对方请求返还,被拉黑;求助腾讯得到的回复是“保护客户隐私,需双方协商解决”;报警因“不构成立案条件”而被拒绝;求助司法部门,也由于缺乏具体信息而碰壁。(7月3日 新华网)

  现实中,通过微信转错账的事例并不鲜见。当然,倘若转错的数额不大,就算双方协商无果,受害人也不太心疼;可是,一旦转错账的金额超过了千元,若又无法追讨不回,那么,受害人的这个哑巴亏吃得实在窝心。

  追回转错的资金,这个过程必定不易。腾讯出于保护客户隐私的要求,不会提供微信用户的详细信息,这一点,腾讯的做法并无不妥。想想看,如果有人出于窥视隐私的邪恶心理,故意转错帐给对方,再要求腾讯提供微信用户的详细信息,岂不是出卖了用户?微信转错帐,若没有对方详细的姓名、住址和完整的证据链条,构不成立案条件,警方当然有权拒绝出警。同样的道理,是司法部门也无能为力。

  如果非要追究责任,那么,转账人要为自己的过错担责。毕竟,是自己没有辨清微信好友的身份信息,进行了错误地转账。当然,从法律的角度看,对方不归还转错的资金,属于不当得利,应负返还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可是,因为微信转账过于匆忙和马虎,没有留存证据,报警走司法途径,未必能追回错转的资金。因此,转错账者往往会陷入求助无门、难以举证的恶性循环中。

  微信转账转错人,陷入追讨的麻烦,警示我们在相关操作中,一定要谨慎小心。为了避免出行这样的“手滑”,专家给出了药方——建立更完善的事后保障机制,给用户开辟受助机制。比如,支付平台可参照央行发布的账户分类政策,建立转账延时到达机制,给转账人“后悔期”;比如,微信转账到达时间可按额度大小,默认设定的收款时效,而不应一刀切地默认为“实时到账”,如此可降低转错帐的风险;再比如,在微信转账时,支付平台要手动输入对方的姓,支付系统自动对比,若不一致,进一步提醒转账者,需要重新操作。

  按理说,微信用户转错帐,微信支付平台无过错。然而,这样的事一次次上演,影响了用户对微信转账的体验,微信平台的信誉受损。从保护用户权益和呵护自身形象看,微信支付平台不妨多设几道防线。现在,专家已经给出了防范措施,微信平台也可以继续集思广益,找到更多、更有效的防范办法,为用户负责,降低“手滑”转错帐的概率,减少转错帐的麻烦。

  来源:荆楚网

  作者:黄齐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