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不落幕,青春不散场。90岁的成都老人刘森道用实际行动证明,这句话不是毕业季,更不是年轻人的专属。2018年5月3日,他从四川大学出发,坐上儿子刘云山改造的房车,开始了环游中国三万公里的旅程。他要完成常人眼里的不可能,创造家人都不相信的奇迹。刘森道说,这次环游中国,不仅重新认识了90岁的自己,更看到了比他想象中更温暖、美好的世界。(7月2日《华西都市报》)
虽然刘森道老人还没完成“三万公里”目标,但截至到6月1日,他已经完成近一半了,不仅成功到达上海,完成了本次环游计划的最东边,还抵达了长春,随后又去了黑龙江、内蒙古……8年前被多家权威医院诊断疑似食道癌疑甚至下了最后通牒“生命只剩两年期限”,3年前老伴离世等打击,都没有令他消沉,相反,他却积极面对,坚守自己爱好和追求。
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退休,但他不仅坚持乒乓球锻炼,还在儿子的指导下玩起了摄影。他经常背起“长枪短炮”去采风,甚至还在家搞了一间冲洗照片的暗房,作品也曾登上过国家级的摄影杂志,87岁时还能骑电摩。他的坚韧、乐观、豁达,不正是与我们经常倡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高度吻合?
而这位90岁成都老人“青春不散场”,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首先,他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是他得以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最重要保障。老人长寿,他老伴也仅是3年前才去世,也是一位长寿老人。而他的“三万公里”环中国游目标,正是孝顺的儿女们在母亲去世后,为了让父亲振作起来、有目标地生活,兄妹四人才把父亲的旅行计划填得更满,不仅安排他出国旅游,还量身为老人“定做”了环中国旅行计划并各司其职,付诸实施。
其次是刘森道老人自身的生活态度。他有精神追求且乐观豁达。人到了老年,总会感到一些不同,身体状况肯定不如从前,体力、精力、热情也会减退。但是,老人并不悲观,而是积极面对,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让自己的老人生活丰富多彩,这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老人骑电摩时,每天都把车擦得锃亮,这充分证明他对生活从不马马虎虎,无论干啥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人只要有了追求和坚守,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也才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再次是刘森道老人很“圆通”,通俗地讲就是“听劝”或“知难而退”,绝非那种“顽固”型老人;他也是“与时俱进”和“与时俱‘退’”共有的老人,即他总是能坚守到底,但如果别人说得有道理,他也能做到“言听计从”。当年他87岁高龄,却因为自己喜爱骑电摩仍想坚持,“他对电摩托车的情结更深。”但在儿女们的强烈要求下,老人还是最终放弃了。由此可见,老人很明白事理,只要对自己和家人有益,他宁愿选择放弃。
从老人“传奇”般经历就可以看出,家庭和睦、儿女孝顺,使老人长寿,生活幸福,这使他能够长寿并实现“三万里”环游中国目标的最重要原因。而老人自身的境界和追求,又使“青春不散场”变得可行,加上他还是一位“善解人意”的老人,那么家庭岂能不和睦幸福?常说老人要有“老人尊严”,可除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客观因素,“老人尊严”主要应该靠老人自己争取,如果自己首先就没有追求和坚守、豁达和圆通,就无法得到认可和尊重。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爱老的好风尚,不仅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心努力,老人自身也要“争气”。当然,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像刘森道老人这样,87岁高龄还能骑电摩带女儿上街,90岁了还能“周游全国”,但即便年老也要有所追求,如此生命才更有意义,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牢记的。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