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战胜专家,“利好”远超“忧虑”
2018-07-02 09:0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备受关注的神经影像领域的“人机大战”在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在脑肿瘤和脑血管影像判读比赛中,医疗AI最终以两场分别高出21%、20%的准确率战胜了由25名医学界专家组成的“最强大脑”。据悉,如果这款AI产品投入使用,核磁检查的出片速度将从现在的几天缩短至几分钟。

  人工智能自萌发伊始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关于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也一直被世界广泛讨论。从深蓝到AlphaGo,通过大数据、算法和深度学习,国际象棋、围棋等诸多领域都被人工智能“攻陷”。如今,智能工人、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连医疗领域也迎来了全新的突破。可以说,只要有迹可循、存在标准和规则,任何领域都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融合介入、蓬勃发展的新领域。

  如果单论竞技竞赛方面,人工智能的存在,或许只是增加了不少看点,甚至“卖点”,但倘若发生在医疗这样的重点民生领域,则很容易引起医务人员的忧虑。的确,辛苦几十年,能成为业内专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赢了太多的同行,却败在了“跨界专家”人工智能的手上,颇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悲凉之感。特别是人工智能往往都是“集大成者”,借助大数据融合各种治疗案例,以算法匹配最精准的医疗方法,还能根据最新数据成果实现深度学习,这无疑相当于一个人同整个行业在比拼,又何来胜算?

  人在技术领域的多年成果,却在人工智能面前“一招溃败”,即便是有着“一招鲜”、特殊专长的专家,能否被人工智能学习,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过是时间的事,这确实很让人唏嘘,深感“饭碗”之不保。但话说回来,诸如健康医疗等行业,细分领域多、技术含量高,即便是最好的医生,也依旧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凭借一己之力几乎做不到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一同享受最好的医疗保障,但人工智能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看似砸了不少人的“饭碗”,但却普惠了太多的人,满足了人们对高水平医疗的迫切需要。

  在人工智能面前,医务人员真就要被“淘汰出局”了?其实绝非如此。人工智能,首先是“人工”,其后才有“智能”,而“人工”则意味着“人”才是关键要素,缺少了领域内的“高精尖缺”人才,人工智能便无从发展,只能停留于概念的范畴。对医护人员来说,人工智能在提质增效上确实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是“最好的帮手”,不仅在知识领域上拓宽了界限,也在技术运用上提高了精准度,这既是对医疗人员自身的补充和提升,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真切需要的发展成果。那么如何保证不被“抢饭碗”?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不断创新技术、提升水平,一方面,要在技术研究、精准试验上寻求突破,提升医疗水平的同时,为医疗人工智能贡献更多的大数据。另一方面,也要在人工智能短时间难以触及的“柔性治疗”上下足功夫,把对病患的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情感慰藉等能力进一步增强。而这样的“利好”也恰是社会公众最希望看到的。

  来源:荆楚网

  作者:储旭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