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贫困群众“奶酪”需要三“真”
2018-06-29 09:34:00 来源:荆楚网

“陇南市礼县雷坝镇教面村村委会原主任魏德善、原村文书魏彦军将本村扶贫互助金20万元私分,分别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被移送司法机关……”近日,甘肃省纪委监委通报一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6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鱼贪饵而上钩,人贪利而落陷。”既然是“奶酪”,想必味道也就十分的鲜美,口感令人欲罢不能。财政扶贫资金本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其宗旨是“扶贫”,是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然,在现实中把扶贫资金“念歪经”的并不在少数。扶贫只扶“自家人”,想方设法把扶贫款据为己有;搞“雁过拔毛”式的扶贫,向群众伸出吃拿卡要之手者,让脱贫攻坚战在个别基层遇到了“肠梗阻”。笔者以为,守护好贫困群众“奶酪”需要“真”。

去伪存真识真“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识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需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一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事实上,一些违纪干部之所以敢蚕食扶贫资金,原因之一正是因为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一些地方精准扶贫成了“扶富”,变成个别干部“发家致富”的机会,更有分管扶贫的干部把自己“扶”成“巨贪”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准确的识别,并把相应的信息公开,唯有资金内容、使用方式“透明化”,就会少来假“贫困”。

真情实感护好“贫”。脱贫攻坚,责任如山。是否贫困,一般情况下是有据可查。能否把扶贫资金用在贫困户身上护好“贫”,看的是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能否把群众摆在自己心中的有利位置,是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毋庸置疑,个别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政治站位不高,认为扶贫资金是“馅饼”,无论是谁“享有”对自己都没有实质性伤害,甚至出现在资金管理上敷衍了事情况。说到底,还是对贫困群众的感情不深,服务贫困群众的“公仆”意识不强,没有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真刀真枪惩伪“贫”。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是关键。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扶贫资金使用作为监督执纪问责重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特别是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严惩处,确保各类扶贫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安全;得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对脱贫攻坚中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严肃问责;得加强扶贫资金科学化、阳光化管理,强化跟踪审计监管,扎牢制度“笼子”。总之一点,制度完善、机制健全、惩处到位,就能清除滋生贪腐的条件和土壤。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地基坚固,大厦稳固。扶贫攻坚是架构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其深远影响不言自明。扶贫资金能否真正用到的贫困人口身上,扶贫政策是否落到真贫的根子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工作能力。相信,只要监督部门能上下齐心、拿出真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就会以真抓实干为扶贫“奶酪”保驾护航。

来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