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不婚、晚婚主义者”一些包容
2018-06-29 17:00:00 来源:荆楚网

最近,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专家分析认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是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6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人的“婚恋观”。到了适婚年纪,就会有着随之而来各种“催婚”的声音,有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追问”,来自社会上很多人对晚婚、不婚的舆论和“有色眼镜”,一不注意就被贴上“剩男”“剩女”的标签,这让许多年轻人头疼不已,甚至产生了“逢年过节”时的逃避心理。多种迹象表明,社会还需要对晚婚、不婚者给予更多的包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适婚人群选择不婚或晚婚呢?

究其原因,婚姻率的下降,一方面原因是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节育政策,但最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女性的心态转变,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转化为越来越多的机会,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安全之路,不再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作为人生信条,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延长自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加强对自我投资和增值,宁可“高傲的单身”,也不愿意委曲求全或依赖另一半。

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城市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在不断上升,结婚后又必然会考虑生子和育儿的支出,从个人到家庭的转变并非易事;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房价相对高昂,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又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步伐。这些现实因素让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窘境,即使是有稳定恋情的年轻人,也不敢轻易“谈婚论嫁“。此外,还不乏一些都市适婚青年“宁缺毋滥”,如果没有“确人过眼神,遇到对的人”就不愿意将就结婚,要嫁就嫁给“爱情”,所以不着急结婚,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是要找到三观一致,能进行深层次沟通的人,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其实,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和谁过,怎么过都是自己的人生选择,找到那个“对的人”才能合得来,把生活经营的像鲜花一样绽放。

其实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或“不婚”,随之而来社会对“不婚主义、晚婚主义”的包容度也随之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必要的生活方式了,社会应当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纵观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对单身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表现为极大宽容,市民对晚婚、不婚甚至不育等现象都习以为常,很少议论,这种多元化,人性化的婚姻观值得提倡。

纵观现实,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个性化,敢于追求内心的“诗和远方”,寻求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应该多一点包容及接受,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适婚人群创造良好的婚育条件,让年轻人不再“恐婚”。

来源:荆楚网

作者:陶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