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这趟车就是从玉屏开往贵阳的5639次‘慢火车’,见站就停。”凯里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吴吉斌介绍,21年来,沿线村寨的村民为卖果蔬和土特产品,搭乘“慢火车”往返于家与凯里之间,早已成了习惯。
汽笛声响,喷出浓密白雾,车轮滚动,拖动绿色车厢。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这样一列“慢火车”风雨无阻地穿行于大山的深处,见站就停,21年来默默地坚守,承载着山区人民希望和梦想,温暖着百姓的心窝窝。
最长久的情,是平淡中的不离不弃;最贴心的暖,是风雨中的相依相伴,一趟趟的“慢火车”涌动着民生情怀,传递着稳稳的幸福,温暖着山区老乡的出行路。21年来,始终如一日,“慢火车”带给的是山区人民的便捷与安逸,方便他们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它已在烟火气中养成了平常心。类似这样的“慢火车”还有很多,在如今“快”时代里特殊的存在,是因为其价值不在于为铁路事业贡献了多少速度与运输量,而在于为这些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延续“家”的记忆。这些“慢火车”不仅仅是铁路运输线上的列车,更多的是连接着小城人和“家”的一条线,是希望的载体,是幸福的源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趟趟“慢火车”的开行是架起现代与闭塞偏僻山区的桥梁,是载着山区人民的“幸福快车”。高铁也好,“慢火车”也罢,快慢结合这一命题,实质是铁路发展速度与地域发展不均衡之间的一次现实碰撞。
喜悦与欢乐同在,梦想和幸福同在,“慢火车”温暖着百姓的心窝窝。笔者相信,“快火车”、“慢火车”都要将会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的进程,将会更好地为国计民生服务担当。(龚生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