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该给学生们一个“平等”的毕业典礼
2018-06-21 09:51:00 来源: 检察日报

  这两天,一篇《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作者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文章披露,按照学校安排,毕业典礼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去礼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到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间教室观看直播。对此,高校最新回应,校方已决定调整之前方案,“毕业典礼调整为6月24日上午在主校区西操场举行,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

  高校及时回应学生诉求,令人赞赏。事实上,这么做的高校并非个别,多数也不是从今年开始才这么做,毕业生多有微词,但“我行我素”的多,作出改变的少。

  不改变,有可能是无法改变。这所高校,将毕业典礼地点从礼堂换到操场,问题迎刃而解——毕业生人数不太多,操场可以容纳,为作出改变提供了可能,但对那些毕业生人数大几千甚至上万的学校来说,每一名毕业生都到现场听校长讲话,注定无法实现。

  不改变,也可能是不想改变。比如,有人认为,在现场和在教室看直播没有大的差别;因为到不了现场而感觉受到伤害,只能说明学生内心脆弱。如果校方也持这种看法,也就很难指望有什么改变。

  在现场和在教室看直播,差别大不大,每个人判断不一样。但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所有毕业生都不去现场,都在教室看直播,一些学生反应还会这么激烈吗?我的判断是不会。如果我的判断是对的,那么,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满,并不是因为“我在这里”,而是因为“他在那里而我在这里”。换句话说,他们争的、要的是:平等。

  大学四年,每个人起点不同,努力程度也不一样,最终取得的成绩也有差别,少数人成为优秀毕业生,多数人不是,这很正常。但这不意味着,在任何场合,前者都拥有不言而喻的优先权。同样是母校的“孩子”,后者希望,在学业之外的场合,能得到“母亲”平等对待,不因自己不那么出色而被“另眼看待”。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

  并不过分的要求,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对此,不仅即将毕业的学生,老的毕业生也有体会。比较典型的,一些高校搞校庆,校方根据世俗标准,将校友分成三六九等,让一些校友很受伤。2014年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校方特别提出“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将“平等”作为一项原则提出,反衬的是“不平等”普遍存在的现实。

  毕业典礼是毕业生和母校最后一次“亲密接触”,在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因其重要,不少家长也希望分享孩子的这一激动时刻。在现场,聆听校长教诲,由校长拨动学位帽上的帽穗……校方应在可能的限度内,满足更多学生和家长的愿望。如果客观条件决定了确实难以做到,那么,选择谁到现场,也应尽量公平。个人以为,随机抽取方式产生,让每个人机会平等,比让优秀毕业生来更合适。

  这是因为,平等是人类终极理想之一,但在现实中,不平等的问题也不少。走向社会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平等的情况。毕业典礼是他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课,感恩母校的善待,体会平等的价值,这样的机会,母校可以也应该给他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