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们不同意
2018-06-16 09:5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6月16日讯(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五月端阳时分,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人们都说,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末年的楚国大夫屈原。但是,端午节的出现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首先,伍子胥表示不同意。伍子胥也是东周时期的楚国人,不过,他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了两百多年。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开创了一代霸业,却因被吴王猜忌,最终被迫自杀。据吴越地区的民间传说,伍子胥自杀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他的尸身被袋子裹着抛到了钱塘江中。伍子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吴国百姓的爱戴,为了纪念伍子胥,吴国民间开始为他立祠堂、建庙宇,端午节也由此开始传延后世。

但是,对于这个说法,东汉的史学家虞预表示反对。据他在《会稽典录》的记载,端午节的历史没有那么遥远,它真正的发端是源于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上虞人,出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与从事祭祀工作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一年春夏之际,洪水暴涨,父亲的工作也忙碌了起来。五月五日那天,父亲在祭祀时不慎落入水中,十四岁的曹娥沿着江岸苦苦寻觅了十七日,都未见父亲踪影。情急之下,她投入江中,不久之后找到了父亲的尸首。当地人被曹娥的“孝节”所感动,于是为她树碑立传,将五月五日定为了孝女之日,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伍子胥、屈原和曹娥,到底是谁创造了端午节?我们且不忙下定论,先用数字来说话。按照这些纪念的传说,端午节的历史最多不过2500年左右。但是,据考古研究发现,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先民在更早以前,就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了。

对于上古的吴越先民而言,端午可不是一个纪念日,而是一个节气。农历五月,已至仲夏,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蛇虫鼠蚁开始活跃。这些变化,吴越先民已经察觉到了。于是,到了这个时段,大家会有意识采取一些驱毒避邪,祈求健康的措施。五月有五、十五、二十五三个“五日”,因为五月五日为第一个“五日”,因此,被称为“端五”,端就是开始的意思。又因为“五月”也被称为“午月”,于是,又有了“端午”这个名字。

也有一种说法,端午的习俗——包粽子、划龙舟,其实,也是先民“避端午”措施的变形。上古时期,医药业不发达,先民们驱赶蛇虫的良药往往是艾叶和菖蒲,这也是最早的粽叶材料。至于龙舟竞渡,则是从古人祭祀祈福的活动中演变而来的。

传统节日往往与自然节气有关,其后又发展成各种文化意义。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的故事,谁是端午节的起源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端午节融汇了中国人丰富的智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伍子胥、屈原和曹娥是三个有着明显“标签”的人,他们身上都凝聚着中华的传统精神文化:伍子胥代表的是信义,屈原代表的是忠诚,曹娥代表的是孝道。忠、孝、义,这些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美德,有着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才会让人们忽略了端午的本源,却深深地记住了传说。

比起记住一个节气的变换,人们更加愿意去记住这些有着精神象征的人物。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历史的变迁中,端午从一个节气,变成了一个纪念日,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