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东西就得赶紧去下一家,水都来不及喝。”在聊到最近的端午扶贫慰问时,一名基层干部如实说。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逢年过节,或是在收到检查、暗访的“风声”后,下乡慰问贫困户已是不少单位和干部的“惯例”。
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扶贫慰问本是一件暖民心的好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显得十分“尴尬”:有的领导在下属、记者及村干部的前呼后拥下,行色匆匆,每到一户,唱完“进门、送礼、拍照、签字”四部曲后就要“赶回去开会”;有的干部只“慰”不“问”,一年送好几拨米和油,“行至”却“心不至”,不了解也不愿去了解个别贫困户的真正需求;有的干部习惯把涉及贫困户的工作全部“让”给驻村干部,“反正他本来就在村里”,自己只在“关键”时刻下去照个相、签个字……凡此种种,无疑将好好的“慰问”经都念歪了。
最是真情暖人心,要做到真正的访贫问苦,“慰”到心坎、“问”出实效,还需念好“三字诀”。
念好“简”字决。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五年前,他那张自己打伞、衬衫淋湿、裤脚卷起的走访照片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地方上仍然有少数领导需要下属从旁“提醒”情况、记者摄像拍照“留痕”,村干部当“方言翻译”、随时“稳定”群众……其中,一些是由于形式主义心理作祟;同时,也不乏未掌握实情、怕被贫困户“为难”“问倒”的“隐情”。因此,要让“慰问”实现其“初心”,领导干部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将扶贫的各项政策规定“吃透吃准”,对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做到 “如数家珍”,对下乡路线、贫困户的家庭住址等了然于胸。如此,方能轻装简从、底气十足、从容热情地下乡入户。
念好“问”字决。“干部送的米面油吃不了,可俺最需要一床厚被子好过冬。人家好心送东西,咱怎么还能挑挑拣拣呀。”曾有贫困户在采访时说了一句“大实话”。慰问慰问,重“慰”,更重“问”,需“行至”,更需“心至”。无论慰问品是多是少、价值是高是低,都只是一份心意、一块入户的“敲门砖”;群众最需要的“温暖”是干部能主动联系沟通的那份情。因此,干部下乡入户后,送东西、拍照、签字这些必要的程序要有,坐下来与贫困群众拉拉家常、多听听群众的心声更要有。只有带上耐心和真心,做到“慰”与“问”的有机结合,“慰”出感情、“问”出难题,才能有的放矢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户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念好“常”字决。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风雪兼程,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逢年过节时走访慰问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只是“一阵风”,只在必要的时候“刮一刮”。“逆水行舟用力撑, 一篙松劲退千寻”,作为走进群众的重要方式的,扶贫慰问这项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工作亦需常抓不懈、有始有终。要把功夫下在平时,除了过年过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平时也要多些走访联系,“时刻惦记着‘穷亲戚’”,才能始终与群众“心贴心”、始终做群众的好公仆。
“百姓谁不爱好官”,下乡慰问时能够满怀真情地体察民情、真心实意地为民排忧,这样的干部,才是把慰问送到群众家里、把温暖送进群众心里的好干部。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