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一
最近有个流行词叫“老鹿蹒跚”,释义为“90后叔叔阿姨”在遇到喜欢的人后,不再是少年般小鹿乱撞,蹒跚如佛系。这个词不够热,它所引发的热烈讨论是,90后算叔叔阿姨,70、80后情何以堪?一条被置顶的留言说:是在说我吗?我是30后,还有两年90。
网络流行词年轻化正在成为一种偏见。前两天有个热帖梳理了近段时间朋友圈流行词:积极废人、地域拖油瓶、一望无际、排遣式进食、亲情价、杠界定律,蚊爱……是的,其中有些你一看就心领神会,有的还要问一下:咦,这是什么梗?友情提醒,“梗”字本身也是一个“网络梗”,不信你去查一查。
很显然,这些词不再是年轻人专用。其中很多词,非人生阅历get不到其中萌点。比如一望无际,新释义即为“一眼过去,看不到发际线”。这些词的特征,是高度浓缩了某一类事物,再以夸张甚至扭曲的形式呈现。它的奇妙在于,如果你懂它的意思,你几乎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替代,如果你不懂,就真的一头雾水——这正像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通过分众,形成圈子。
尽管仍有很多声音对这些新造的流行词表达不满,如此不遵守语言规则,再这样下去,孩子们不会说话了——但这仍然拦不住这些新词,在一个又一个的手机屏幕上卖萌。
二
流行词,大约是最难人为控制的事物之一。一个词能不能火起来,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鸣。一个词能不能融进语言的洪流,随着时间奔向未来,也要看这个词本身,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如今端严地位列四书五经之列的《诗经》,就是一部民谣选集,或者我们也可以看作一部行走的网络流行语合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说的则是同一情怀,至于“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与“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共享同一种愤怒。
《论语》其实也是说话。子见南子里面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天打雷轰——连孔夫子都这样起誓,不但口语化,而且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语言的流变,本身就是对时代特征的不断吸收与演化。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大量特有的流行词,来看一些熟悉的词汇:大锅饭、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大哥大、下岗、托儿……经历过这些时代的人,会在这一两个汉字面前,自行脑补那个宏大的时代。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某种程度上,流行词,是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密码和入口标记。
三
语言学上有个弱化定律。也就是一个词用得越多,离它的原生意义就越远。如今我们用的很多网络流行词,其实也不再是它的本来意义了,比如哇噻,小白、我晕等等。
不符语法,是流行词最遭诟病的地方。比如,“要悲剧了”,其实,常读古文的人知道,定语状语后置这些规则,现在就弃之不用了。比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或“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见,语法规则也是约定俗成,并不是高大上的法律条文(抱歉,高大上三个字,就是流行词,语法也不通。)
其实,语言还有一个自滤功能,一些低劣词汇本来就会在语言流转中过气。“何弃疗”“画美不看”“十动然拒”“累觉不爱”这些词,你还记得吗?或者,你在聊天中用一个“不明觉厉”,看看有没有人鄙视你。
其实,从历史的眼光看,网络流行词不会毁了汉语,恰恰相反,它丰富了汉语,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它就像河床,因自己的时代影响着汉语洪流的走向,其中一些生命力旺盛的词汇,也许会在几百年以后的人们中间传为美谈。
所以我能告诉你吗?那个梳理了朋友圈流行词的热帖,它的发布者为@语文指挥中心。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