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骗你没商量。其实,并非是说谎者有多高明,无非是利用某种弱点,而让行骗得以成功。原本不属于贫困户的范畴,而且明明饲养了一万只鸡,却因为村干部说:“填1千只和1万只的补助是一样的”套取扶贫资金。今年4月28日,安徽省全椒县纪委监委收到这条举报线索,“武岗镇中心村贫困户陆莲群利用帮别人代养的1千只鸡申请产业扶贫资金,套取1万元扶贫资金”。那么,一万只和一千只真的是一样?相信明眼人都知道,说到底一个字:假!而这样一起典型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例着实不容小觑。
“一万只鸡变一千只”谁在骗谁?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各地扶贫攻坚的日渐深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当前脱贫攻坚中还存在一些不准、不实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没有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有的地方责任分工不明确、考核工作不严格,有的地方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等等如是。按理说,要识别为精准扶贫贫困户,需要本人申请、村组到户识别、群众认可、张榜公示、上级审批等,又岂能因为自己口述家庭收入情况,而认定为贫困户?这样的“大概”“差不离”,没有精准,何来实效?
实施精准扶贫,至少要精细地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准确识别出需要帮扶的对象,二是准确查找出贫困的“病根”,三是对症施治确定帮扶策略和措施,四是科学严格地保障措施落地。这四个环节,环环相连,缺一不可。但识贫环节,却是实现精准扶贫最基础、最关键的第一步。把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识别出来,去伪存真,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反观“一万只鸡变一千只”,我们不得不说,扶贫工作的精准程度还很不够,还有个别党员干部把扶贫工作当成了自己的“政绩”。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当然,分析“一万只鸡变一千只”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工作运行机制欠严密,调查研究做得不实、不透,摸底不清等原因,从而导致扶贫指向失偏;另一方面,扶贫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放,或“大水漫灌”,或“手榴弹炸跳蚤”,或“撒芝麻盐”,使得扶贫对象的精准度降低;同时,由于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高低有别,一些农村在扶贫政策落实上,存在“暗箱操作”情况,人为阻碍了精准扶贫。归为一点,谁也不愿意“捅破”既有的那层“窗户纸”,谁也不愿把识别不准的“责任”担当下来,富人脱贫更显容易?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面对找不到改正问题的策略。“一万只鸡变一千只”,是对那些真正需要扶助的贫困群众的不公正;是对扶贫政策效率的侵害;彰显的是扶贫工作转型的重要和机制改革的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是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对“扶假贫”者理当予以严惩。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只有找准“贫根”,方能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实现到2020年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让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一万只鸡变一千只”谁在骗谁,着实值得厘清。
来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