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一边抱怨形式主义,一边身不由己地搞形式主义,好作风就难免形单影只;如果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能巩固,传导不开,不能引起更多共鸣,好作风就可能成于一地,也囿于一地。
“昔:留痕管理专本专用,越到基层本子越多”“今:11种笔记本减为2种,负担轻了”;“昔:每周一半时间写信息,百份简报看不过来”“今:压缩简报只发电子版,‘干货’多了”……昨日,人民日报用一组今昔对比,聚焦黄冈狠刹形式主义,精简考核压缩简报的故事。
痕迹管理实了,干部包袱轻了。在作风建设的语境里,黄冈对痕迹管理问题的整治,由此改变的精神状态,激发的工作效率,为好作风就是生产力写下鲜活例证。
但持续一段时间来看,作风建设的正面案例屡在报道中出现,各地探索不易,难能可贵,但也有反面教材不时冲击人们的眼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的栏目“‘四风’监督哨”“监督曝光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在不断点名曝光,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绝非空言。每一个正面案例都凝结攻坚克难的心血,除了让人感知一个地方的行动和变化,更提醒,每一种好作风都不应被当作个例,更不能成为孤例。
专本专用,名目繁多,把基层弄得疲惫不堪,岂止黄冈一地?简单机械地在资料盒、笔记本、文件柜里看“落实”,全国还有多少地方、单位,困扰于这种“默契”和“惯例”?如果有魄力的地方,才下大力气狠刹,没魄力的就只能一边抱怨形式主义,一边身不由己地搞形式主义,好作风就难免形单影只;如果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能巩固,传导不开,不能引起更多共鸣,好作风就可能成于一地,也囿于一地。
40年改革开放,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试点,通过基层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科学思路。现在一些地方在党风政风革新、激励担当作为等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往往会被中央部门关注到,并给予评价性话语。其本质就是把基层实践置于更大、更广的层面,释放信息、传递导向、激励作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正是在这样的大命题下,好作风不应一枝独秀,而是要百花齐放,用好的生态做出放大效应。
很多作风问题,出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从上到下不是当“口号派”“发令者”,而是都当行动派、实干家,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样的形式主义就不可能大行其道。“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各方面的制度具体化、刚性化、系统化,能用、管用、好用,虚头巴脑的那一套,不去真正干事创业的现象就不可能潜滋暗长。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涵养优良的整体环境,以制度建设筑牢作风建设的藩篱,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好作风才能在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里生长。
在生态学研究中,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二是“最普遍的互利共生”。让作风建设的各个因子与政治生态系统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每一种好作风才不会孤单,才能水相荡而成涟漪,引人闻之向往、见贤思齐,在风清气正中清爽呼吸,干事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