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写作怎可“语病不断”
2018-05-22 09:00:00 来源:荆楚网

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能力差”的报道频现。“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论文缺少逻辑”“总是有很多病句”等让不少学生表示“一写论文就发愁”。从今年9月开始,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课程表上都将增添一门共同的必修课——“写作与沟通”。(5月21日新华网)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自古以来,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就是对每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眼中的“天之骄子”,是今后各行各业的“种子选手”,其各项能力素质都被人们寄予厚望。而被社会视若“精英”的大学生,文章中竟频频出现语病不断、缺少逻辑、不会总结等问题,写作能力退化这一现状急需解决。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分享知识信息的过程,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更可用来凝聚思想、表达情感、传递力量。如今,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却被大大低估了。年轻人更喜欢用动态表情、暴走漫画、抖音短视频等方式来增进交流,学生们对写作的焦虑,似乎也只出现在需要写论文、交总结等“特定时间”。写作,似乎成为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再也没有了邹容18岁而作《革命军》的气概。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写作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出了偏差。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对字词读音、笔画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词语的解释也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对语句的通顺、写作的逻辑却鲜有教授。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多被定义为“文化素养课”,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甚至把这门课当成了“电影赏析课”,给学生放一个学期的电影,期末收一篇观后感便草草结课。在对待毕业论文上也不甚严肃,一些老师只要求论文格式规范严谨,对写作内容却放任自流。写作基本功训练不足,为当今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埋下了隐患。

要想补上大学生长久缺失的写作能力短板,远远不是开设一门写作课就可以完成的。专家建议,把写作课程“分级”为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专业课程、毕业生综合论文训练三大层次。这就需要家长从孩子幼年时期开始加强对写作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学校成立专职教师队伍,规定写作作业,撰写课程相关论文,注重对学生思辨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要重新审视“写作”,将目光从手机屏幕转移回案前,静下心来,拿起纸笔,体味文字的力量,聆听心灵的声音,探寻亘古的真理。

来源:荆楚网

作者:龚茂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