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最近刊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基层干部在微信中描述了其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他的“副包”(即包村工作副手),每次出门要带五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5月16日 新华网)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基层干部被(多部)手机“绑架”,因为层级森严而且上级不能也不愿随时到现场,还要对接各个上级部门,他们的微信工作群不仅是安排工作通知、上交报表或讨论工作的备用渠道,还是汇报工作的必备渠道。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每天拿着五六部手机,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福利,实际上,就是每个部门给的预装了大量工作APP的专用手机,内存小、配置低、速度慢,用起来急死人的那种。这位“副包”也一下拿出来5部专用手机,都有考勤APP、汇报工作用的APP。每天上班第一事件就是打开QQ微信看看有什么通知,甚至有时候在开会时也会悄悄的瞄手机,生怕又遗漏了消息。看上去, 手机解放了人,信息获得即时传播了,但为了留痕而留痕的情况下,手机反而加剧了案牍劳形,更加疏离了领导干部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无用痕迹、片面痕迹、经过修饰裁剪的痕迹变得更为泛滥,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的诸多烦恼和不便。
这些都是面上的困扰,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手机上费的时间太多,势必挤占下基层的时间,光忙这点活就够受得了,哪还有功夫认认真真办点事?有些事情也就得过且过了,有些事情光在工作群里办了。还容易助长浮夸之风、造假之风,既然上级单位把工作群当成了日常督导的方式,为什么不把事情说得好一点呢,不把表面文章做得漂亮一点呢?总结而言,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交媒体沦为24小时工作媒介,另一个是过度“工作留痕”导致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既要实际开展工作还要分神应对这些网络信息,可以说是分身乏术,极大的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少点套路,多点接地气的东西”,不要让干部“从人民公仆,变成‘手机奴仆’‘微信工作群奴’”,这是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但其实,这何尝不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上级真正要将“四风”整治落实到位,减少文山会海的同时,也将变异的“微信QQ”少增加给基层干部的负担。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个县一个月所接公事有五百余件,使得下面穷于应付”的窘境,党中央下发通知“关于上面文件,凡与本身工作无关的一律不要转发下去”。这是一则与形式主义作斗争的生动案例,值得好好借鉴。此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开始精简各种笔记本。各种工作群、政务APP也应如此,当减则减,还基层干部更多干实事的时间。同时,也提醒那些致力于现代化办公的基层政府与部门,推广现代化办公,要换工具,更得换“脑”。
来源:荆楚网
作者:福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