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通过‘巧算’收入账”、“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另一方面“发展产业依靠拍脑袋决策”、“扶贫项目和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近日,《人民日报》列举了一系列脱贫攻坚领域的“坑点”,将“数字脱贫”作为当下脱贫攻坚的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点出,引起大家警醒。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其实质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摆脱贫困,奔上小康生活。然而,面对繁重的扶贫任务和日益临近的目标日期,许多地方把目光放到了“数字脱贫”这样的纸面文章上,不仅大大违背了扶贫初心,也助长了形式脱贫的歪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面对“两真三实”的工作要求和当下数字扶贫领域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对数字脱贫还当有“一竿子到底”精神。
贫困情况掌握要“一竿子到底”。 曾有一位扶贫干部在日记里写道:“这个被扶贫办列为消号村的村,贫困程度还如此之深。一旦消号,这个村的群众怎么办?”事实上,一面是一些领导干部为图政绩不顾实情“乱脱贫”,一面是居民通过“巧算”刻意隐瞒自家收入,数字脱离实情的背后都是情况掌握的不彻底、不清晰。扶贫攻坚,我们既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也不能让“占便宜者”继续得利,这就需要干部们用“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做实入户调查,既不做隔岸观火的“漠视者”,也不做不求甚解的“碌碌者”,用“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买账”的行动将情况掌握工作做实。
项目需求调研要“一竿子插到底”。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去年让养鸡、今年让养羊、明年让种药材,扶贫产业走马灯似的换;有的地方选择产业盲目跟风,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搞“一刀切”,甚至强迫命令;还有的地方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考虑市场风险,包办代替。凡此种种都是不同群众意愿相符,不和现实需求对接的“拍脑袋”决策,而出现这种情况和领导干部整天浮在上面、不愿实地调研,凭主观臆断决策、靠“想当然”上项目有直接联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在选择扶贫项目要有“植根”意识要根据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群众意愿来选择定制项目,如此才能杜绝项目“飘在云端”的尴尬,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扶贫成果落实要“一竿子插到底”。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事实上,数字扶贫的背后还是扶贫成效没有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没有落脚“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上。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不仅要做到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让扶贫压力直达一线,成果转化直达百姓;也要到通过扶贫成效的不断展现,扶贫成果的直抵人心,让群众真心实意跟着党和政府干,不断激发“扶贫”、“扶志”的内生动力。
扶贫是民生工程,它既不是地方政府炫耀的成绩单,也不是升官发财的“起跳石”,更不是浮于表面的“应付帐”,只有当成使命和责任去完成“一竿子插到底”的落实,才能聚焦困难,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来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