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现猥亵案,安全保障的根本在社会治理
2018-05-17 10:42: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日前,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出租车抵达目的地,身着一字肩上装的女乘客付钱后,出租车司机突然伸出“咸猪手”,在女乘客衣服胸前拉了一把。随后警方介入,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人何某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出租车司机也被吊销出租车从业资格,并被纳入四川省乐山市出租车从业“黑名单”。

  一起并不复杂的治安案件,却在“空姐搭滴滴顺风车遇害”的热点尚未冷却之际迅速蹿红网络。在滴滴一案发生之后,大量舆论笔墨聚焦网约车的安全隐患,不时有一种声音出现:“还是出租车安全。”行业本身真的是安全的天然保障么?网络检索不难发现,出租车的安全问题并非鲜见。就新闻源头所引的猥亵案,遭遇猥亵的女士依然是通过网络爆料的形式维权,并称自己的举报一度被敷衍对待,其事件本身也可视作安全与否的一个注脚。

  事实上,拿出租车的案件比照网约车的案件,这是一种“比烂心理”,这种心理绝不能滋生,引导行业互撕。“你说XXX不安全,那XXX就安全了吗”这种情绪化解读,绝非理性态度。任何一种出行方式,安全都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础的公共产品。这起事件是提醒人们,理所当然的安全是不切实际的,安全虽是基础,却也需要耗费最多精力维系。

  在滴滴一案发生后,曾有不少文章从技术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并从商业伦理指出其问题所在。技术进步,确实能给生活境遇带来显著改善。但说到安全,却没法脱开社会治理的土壤。社会治理水准,仍然是安全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保障。

  网约车未必安全,出租车可能遭遇维权难,即便是地铁,也可能遇到公共场所猥亵,一些城市推出女性车厢还被男士占据。网络上所谓“深夜撸串的安全感”,怕也是经不起推敲吧,2016年轰动一时的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该事件就源起于“深夜撸串”。这些安全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解决,有些则依然脱不开传统的解决路径:提升最基础的法治保障。

  舆论集矢于某种出行方式、某个行业,倒逼其解决自身问题,确属必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在更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社会的安全状况。这一起起具体的个案,都值得深入挖掘,究竟是哪些环节出现问题、涉及哪些因素、怎样的介入可以有效避免等等。整个社会治理机制应当通过个案勾连起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关照,跟得上社会整体的发展节奏。

  每每有具体的个案发生,都有不少媒体给出诸多“安全小贴士”,单身女性的注意事项等等。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小贴士”和社会治理水准是呈反比的,安全保障足够到位,这种个体的防范机能才会逐渐放松。给我们的启发是,普通民众尚且明白如何通过个案掌握安全保障的生活智慧,那么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对诸多注意事项、安全隐患的掌握,更该成为社会治理各个部门、相关行业企业的基础能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