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与一从事农村工作的同事交流脱贫问题,在谈到精神扶贫相关问题时,同事略有错愕,叹口气说,“精神扶贫不好弄啊!”在他看来,真正贫困的老百姓,吃不好、穿不暖,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都满足不了,拿什么来追求精神高度?似乎深觉多谈精神扶贫没有意义。
诚然,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物质保障都成问题,确实对其空谈精神世界的提升没有太大作用。但话说回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实很难,既有物质上的堵点,也有精神上的短板,那我们能否简单地割裂二者的联系?显然不能。没有物质的基础,谈精神确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但没有精神的提升,优化物质基础又何来意志保证和力量源泉?
一段时期以来,很多地方在从事扶贫脱贫工作过程中,很注重推进物质扶贫等基础性工作,送政策、送实惠、送保障比比皆是,也确实让广大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善意和温暖。但伴随着刚脱贫又返贫、挥霍帮扶资金、不愿脱贫想拿政策等现象的不时出现,思想意识维度的贫困引发各地深入地思考,精神扶贫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可以说,这种“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惰性意识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事业的进程,也进一步证明了仅凭物质性保障并不能达到扶贫脱贫的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推动精神扶贫,并让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是横亘在广大基层单位和扶贫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就目前来看,办法似乎并不多,也无怪乎少数同志会存在精神扶贫“不好弄”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其实,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扶贫先扶志”的新论断,志在四方,唯有让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意志品格先达到一定的高度,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才能进一步得到保障。既然“扶志”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我们就一定要打消思想上的顾虑,迎难而上,决不能因为难开展、难推进而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由此可见,我们推进扶贫工作要在思想上不松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意识品质,铭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决心,敢啃“硬骨头”、敢于“揽责任”,少想不可为、多思怎么办,毕竟精神扶贫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完善。要在思路上有谋划,统筹兼顾好各方面有助于提升精神意志的重要环节,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提升“造血”功能,把推进教育扶贫、加大技能培训、优化产业质态等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硬举措,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让脱贫常态长效。要在保障上有支撑,形成驰而不息提升群众精神意志的有效机制,引导广大扶贫干部在优化物质扶贫“硬件”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意识引导等精神扶贫“软件”的氛围营造,让物质精神同步提升,共同发挥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现代化构筑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来源:荆楚网
作者: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