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冒领、套取挪用危房改造和产业扶贫补助……湖南邵阳市日前将查处的5起扶贫领域典型案件进行了通报,多名“蝇贪”被追责。(5月2日新华网)
一些基层干部把专项资金视为“盘中餐”,要么是虚报套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要么虚报骗取生猪养殖重点产业扶贫补助资金,要么虚报冒领工程项目资金,不难发现,此次邵阳市通报5起案件存在一个共性:虚报冒领。少则几千元,多的数万元,虽未直接侵占群众的既得资金,但给专项资金造成的“缩水效应”却是立竿见影的。
虚报冒领现象在农村颇具市场,远远高于其他贪腐发生率,与监管短板是分不开的,自上而下核实不足,自下而上监督太难,双重“真空地带”造就了虚报冒领行为的滋生“温床”。一些上级审批部门,只管申请资料齐不齐、数据达不达标,而对资料的真伪、数据的真实性缺乏甄别,更不会亲自到基层,一家一户去核实,使审核把关流于形式。同时,许多专项资金发放,除了经手的基层干部知情,对广大基层群众来说,几乎一片“透明”,无从知晓,监督也就无从谈起,给基层干部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不可否认,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力量下沉,对农村“蝇贪”的查处、通报力度做到了零容忍,也形成了有效的震慑。但在利益诱惑之下,总会有干部以“他人都没出事”自我安慰,“出事的只是少数”归因于“运气不好”,抱着侥幸更新造假手段,伙同他人相互配合,企图让虚报冒领行为变得更加神不知、鬼不觉。
“蝇贪”蚕食的重灾区,必然就是治理的“靶标”,对症下药是关键。一是要做实审核把关工作,对各村提交的专项资金补贴申请,职能主管部门要不厌其烦,联系申请人,或实地查访,让虚报现象露出“尾巴”,真正发挥把关作用;二是要做实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使用信息,重点要向申请人居住地公开,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建议,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冒领现象曝光被罚。
只要双重监管落实到位,破除现有的“真空地带”,亮出监管的“高压线”,才能让虚报冒领者如“过街老鼠”难以立足,久久为功治愈虚报冒领顽疾,使涉农专项资金不再打折“缩水”。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杨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