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一个新词突然火了起来“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非常能花钱,朋友圈里晒的是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的是最新款大牌手机,穿的是当季新款衣服,时不时就去高档餐厅吃大餐,花高价健身或者请私教;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什么钱,不仅没啥存款,许多还身负债务。意思是,看起来很富,但其实很穷。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成为热议话题,或将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会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一直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形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隐形贫困人口”已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不得不说,社会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转变。
据新京报报道,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数据显示,“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让自己看起来“很富有”就是一种虚荣感和浮夸风了。
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转变也体现新的发展需要。
不可否认,正当的消费和物质需求是每个人的权利,多元化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应有形态,不应该加以评论或批判。但是“隐形贫困人口”不应当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或普遍现象。
当下的年轻人拿着几千元的工资,却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笔者深有感触有的人是活在“朋友圈”的“白富美、高富帅”,经过美颜的“自拍照”,各种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海外游、精致法国大餐等等,只有在朋友圈才有“诗和远方”,回到家中,却是勤俭持家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父母。看过一句话说的是:“哪有什么诗和远方,皆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不能丢,还需要“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培养理财的意识。
除了呼吁“隐形贫困人口”群体能够理性消费,坚持正确消费观念,或许还应该思考社会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笔者想社会政策上能为“隐形贫困人口”做的,是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社保力度,保证医疗保险和强化失业救济,不至于让年轻人因为一场困境,就从“隐形贫困”变成“显形贫困”。
来源:荆楚网
作者: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