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奖励减肥”看高校健康教育之痛
2018-04-17 12:00:00 来源:荆楚网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这句流传在网上的段子,让重庆大学的学生想到了一个点子。12日,重庆大学“健康人生”活动开幕,学生们只要减肥,就有机会赚千元奖金!

  “一个月减掉了32斤”“最高一斤可获得56元奖金”……“奖励减肥”咋一听像是美容行业的虚假宣传,实则是重庆大学学生体育协会“健康人生”活动的“传统动作”。据悉,三年来有3000多位师生参与其中,尤其是“奖励减肥”备受师生青睐。

  从鼓励师生关注健康、积极运动的角度来看,由学生组织发起的“奖励减肥”,虽然与“钱”挂钩,但“部分奖金捐赠给志愿服务项目”,善意且有爱,值得点赞。然而,作为学生群团组织活动,毕竟参与人数不多、影响范围不大,哪怕短期内有“噱头”效应,但对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却并非治本之策。

  不得不承认,虽然胖瘦并不是衡量人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但肥胖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全世界仅次于吸烟的“健康隐形杀手”。据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大学生体质下滑最严重。且不论肥胖对身材形象有何影响,关键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肥胖并发症呈现年轻化态势,慢慢已成为少数大学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是社会高度关切的一道必答题。

  按理说,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追求健康渐成全民共识和具体行动,年轻人身体素质应该越来越好,但“大学生体质下滑最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大学生体质下滑、肥胖加剧等,原因肯定是林林总总的,但“罪魁祸首”无外乎集中在两点:一是习惯性熬夜成常态。据腾讯教育-麦可思2017大学生睡眠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大学生入睡时间集中在23点到凌晨1点之间,其中65%平均睡眠时间为6到8小时,睡眠不足6小时的占21%。“睡得晚”直接结果是“醒不来”,如此恶性循环,逐渐导致精神状态差、身材走形大。成年人睡眠质量与肥胖之间的汇总分析证实,实际睡着时间不到5小时的人发生肥胖的危险,和睡眠七八小时的正常人相比,女性是2.3倍,男性则是3.7倍。二是沉溺式上网很常见。大学生活离不开一个“网”字,据统计90%以上大学生平均每天消耗在电子产品上时间超过2小时。男生开黑打游戏,“只需一条网线,与君战到天明”。女生追剧开直播,“过去下课挤饭堂,现在零食搬上床”,长期“葛优躺”,脂肪“身上长”。甚至有“死宅”戏称,大学获得感取决于“被子厚度、充电线长度和WiFi强度”,窃以为“我的青春我做主”,殊不知“安不将息病时悔”。凡此种种,虽然不是全部,但也绝对不在少数,着实令人忧心。

  平心而论,当前很多高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方面都“用心良苦”,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比如,清华大学本科采取“422”体育课程体系,将体育课贯穿大学4年,且每年进行男生3000米和女生1500米长跑测试;武汉大学本科生环跑核算通过APP打卡;中山大学给每个学生校园卡附加500元专款,仅限本人在校内体育场馆运动消费,等等。尽管学校“软硬兼施”,但整体而言学生身体素质仍然“一届不如一届”。

  探本究源,一方面是少数学生自律能力差、生活方式不健康特别是“懒惰放纵”,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健康教育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甚至是“隔靴搔痒”,双方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是问题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供需错位的“尴尬”。

  高校健康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学生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还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来,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贯穿至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校制宜创新一批让学生喜闻乐见、终身受益的优秀健康课程,使学生在生活理念培育、良好习惯养成、健康体魄塑造等方面有多重参照、多元选择。二来,学生要自觉培养健康意识,学会算人生账、长远账,不断丰富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如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合理膳食、调节情绪等,绝不能让美好的大学时光变为养成生活陋习、埋下健康隐患的“温床”。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李福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