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冒名顶替行为既要严惩更要严防
2018-04-17 09:00:00 来源:荆楚网

  1998年,三原县女子荆高峰参加中专师范考试,却没成绩,学校称学籍档案也不慎丢失。让她没想到的是,与她同年级的李敏却顶着“荆高峰”这一名字上了中专,并最终入职三原县教育局。15日,记者联系三原县教育局,冒名者已主动辞职,三原县监察委已介入调查。(4月16日,中国网)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感叹,这不又是一出现实版的狸猫换太子吗?尽管故事还没有完整地披露出来,但仿佛带来的是极其震惊却见怪不怪的复杂感受。20年前,一纸中专录取通知书,把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牵扯到了一起,一个人成了教育工作者,受人尊敬,一个人成了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而改写这两个人人生的竟是一次冒名顶替事件,而且这起事件的水落石出更是在被冒用身份20年后。

  其实,近年来,冒名顶替上学事件屡有曝光。2016年,沸沸扬扬的河南“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一名叫王娜娜的女孩被冒名顶替读大学,直到她申请大额信用卡受阻,真相才开始浮出水面。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罗彩霞因为办理银行业务时发现身份证被盗用,才知道自己的身份的被同学盗用多年。笔者疑惑,这些冒名顶替者为何能如此神通广大,通过层层审核,一路畅通无阻?难道这过程中就不会有人发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两张不一样的面庞?假的户口、档案等信息又是从何而来?

  毋庸置疑,冒名顶替的行为绝不可能由一人完成,从录取到资格审查,再到复审、入学,以及后面的找工作等等,打通作假的所有环节是冒名入学成功的前提,而这一前提涉及的有录取学校、当地教委、派出所等多个机构,如果摆不平其中一个部门,恐怕这些冒名顶替者不会那么轻易成功。又或者,相关部门都能严格监督把关,严厉资格审查,恐怕冒名顶替之事早已被发现,而不是等到几十年后无可奈何的讨个说法。

  尽管,该事情曝光后,三原县教育局第一时间发文,表明立场,警方也一再表示涉案人都将被追责。但对当事人而言,无疑是人生的悲剧,因为已经被偷窃的时光,被偷走的人生,再也回不来了。无法想象,如果荆高峰当初没有被顶替,而是顺利进入中专,她会否像李敏一样一帆风顺?如果李敏当初没有心存侥幸盗用荆高峰的信息,而是一切靠自己,她又是否能达到今天的成就,还是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这些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这一事件而言,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如何让造假者无路可行、无假可造,如何督促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办人严以用权、秉公办事。恐怕,既要严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罔顾法律、以权谋私者,让他们不敢以身试法、以身试纪,更要扎紧制度之篱,强化权力监督和信息公开,比如及时公布招生进展和录取详情,让每个考生及时获取信息,才能让录取工作更加透明、合法。

  总之,只有把权力关紧制度的笼子,既严惩更严防,才能对潜在的造假者形成足够大的威慑力,才能让弄虚作假者无处藏身、无所遁形。

  来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