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了2018年第一季度全省政府网站抽查情况,41家政府网站在内容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抽查合格率为85.3%。被通报的41家政府网站主要存在栏目更新滞后、服务功能缺失、互动回应较差等问题。(4月11日,新华社)
现如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市民群众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一直备受广大群众的关注,普通民众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进而得到专人回复,最终落实解决,形成一个网上受理、网上回复、网上网下处理的完整链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哑巴”网站,让网络问政流于形式,与群众没有互动、也不回应群众需求,毫无作为可言,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网站的公信力。搭建各类网络受理平台只是第一步,如果“互动回应较差”,群众自然不买会账,“问而不应”的网络问政最终也就成了“白问”,注定了只是昙花一现的“秀”。
笔者以为,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网络强国”的今天,这样的政府网站不仅仅是沾染了严重的“作风病”,将政府处理某些问题的消极态度带到网站建设中,更是没有意识到政府网站的建设对于“互联网+政务”乃至于政府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快速适应时代要求、有效转变执政理念,把群众工作搬到网上来,以深入推进网络问政为支点,对网上“民怨”表达中民生诉求予以及时办理和回应,通过打造有效的网络问政互动平台,努力把政府为民服务的角色意识确立起来,把政府与民沟通的谦卑姿态强化起来,真正使一些地方从一度普遍存在的“老是想着如何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们”,转变到“总是想着如何解决人们提出的问题”上来,从而实现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不仅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布信于民”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要求,更是能够为塑造政府形象,打造过硬政府公信力提供裨益。
“互动”和“回应”,是对网上政务服务的更高要求,如何用行动“回应”老百姓心中的“问号”,却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必要环节,是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要真正做好网络问政,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真正在网上打造一个“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一个“民众摸得着、喊得应、对得话”的网上政府,让群众的各项需求及时得到回应。
首先要对网络作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有效渠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坚定“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群众利益和自己“荣辱得失”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问政机制,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倾听民声的平台。还要配套建立问题解决反馈机制、问责机制等长效制度,使群众的反映不会石沉大海、一倒无风,对于不负责任的相关人员,要坚决处罚;把网络问政作为反映民生诉求、监督政府工作的平台,加强舆情研判,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使政府网站成为干群沟通的“连心桥”。
民计民生总关情,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忧,不仅让老百姓看到我们说什么、怎么说,更要看到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让老百姓在一条条回复中、一件件实事中、一天天变化中,深切感受群众路线指引下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彰显出地方党委政府致力科学理政的良好形象。
来源:荆楚网
作者:福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