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近日,吉林省政府给予丁华同志记个人一等功的决定,让这位排爆英雄的事迹再次引起各界关注。去年6月,四平市铁西区一施工现场挖出一枚疑似“四战四平”时遗留下来的美制燃烧弹,四平公安铁西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丁华挺身而出,将炸弹搬至汽车上,独自驾车到郊外,出色完成了炸弹拆解引爆任务。
诚如网友所言,丁华是“和平年代的真英雄”。英雄不一定意味着“战争”“牺牲”,危难险急之时能够挺身而出,面对集体利益、群众安危敢于用生命担当,这就是真英雄。从报道中所见,“他独自捧起炸弹”“已经被冷却的炸弹再次蹿出火苗”,种种描述均显示当时的情况多么惊心动魄。吉林省政府为丁华同志记一等功,这就是树立了一个当代英雄的典型。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不管是“最美逆行”的消防官兵,武汉“抱火哥”皇甫江武,还是独自将炸弹带离人群的丁华,他们的行为固然是职责所系,但当他们做出超越本能的选择,用生命担当展现自己对职责的理解、对崇高的追求、对人民的无私奉献,“英雄”的光辉便从中闪现。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但人并不只有动物本能,人类社会更不是靠每个人的趋利避害不停地发展、进步。英雄主义诠释的是对现实利害取舍的超越,对高贵精神的向往。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段时间,似乎“边缘人”“小人物”要比“高大全”的英雄更有市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也曾出现了各种迷惘失措、价值观颠倒的现象。“过把瘾就死”“痞子精神”“活着就好”成为一个时期的流行语,反伟大、反英雄、反崇高思潮大行其道,英雄主义变得陌生,难以理解,当社会上有人做出英雄行为,往往迎来异样的目光。甚至今天,解构革命经典,以历史虚无主义解读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的事迹,这类现象仍时有发生。
颠倒的价值观需要纠偏,今天的社会需要再次弘扬英雄主义。英雄的行为并非人人能够企及,但英雄值得赞美,值得我们去宣扬和学习;有些崇高壮举虽不能至,但我们仍然可以心向往之,可以发出由衷的赞叹。古往今来,社会蒸蒸日上,社会风气往往是积极昂扬,充满阳刚之气,散发着刚健、勇猛、精进的精神气息。丁华的临危而上、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将风险独力承担,正是对新时代“英雄”的又一次注脚。事实上,网络上一片“燃爆”的呼声,也证明今天英雄主义在人们心中有了越来越重的分量。
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和敬仰,在我国有着很强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许国的战士,还是和平年代舍己为人的模范人物,既是课本教材中的榜样,也是人民群众口中称颂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不限于时代,不限于职业和岗位,他们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和行为,始终是引领社会价值、推动人们奋发的强大力量。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