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不妨多些仪式感
2018-04-04 10:00:00 来源:荆楚网

  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100元,重庆有陵园日前推出这种代客祭祀的“基础套餐”。在几年前,一些地方就出现了类似的“代客祭祀”,甚至还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在一些人看来,“一封信祭祀”收费不过100元,相对于回家祭祀具有极大的经济理性。(据《北京青年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节气,每到此时,节日的氛围难免衬托出对故去亲人、友人的哀思,但清明也是一种文化传统,铭记过往、回望初心。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不论离家再远、工作在忙,但只要到了清明节日,都会“短暂地离开”,回归那心中所属、难以忘怀之地,祭祀先祖、慎终追远,给自己一次“跨越时空”抚慰心灵的良机。

  不可否认,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日渐增大,不少人“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清明节日成为法定小长假,但对于很多在外漂泊、在外扎根的人而言,偏偏心向往之而身不至,未必能有机会“说走就走”。于是乎,“代客祭祀”应运而生,甚至随着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近乎成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这种祭祀新形态,既能满足传递情谊、表达哀思的需要,又省下了一大笔差旅费用,又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可谓多全齐美。

  但细想之,却也深觉不是滋味。清明文化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或许为了祭拜先祖需要驱车劳顿,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无疑是一种家文化的弘扬,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思念先人,拂去墓碑上的尘埃,摘除四周的杂草,重温长辈的教诲,这本就是一次心灵的精华、灵魂的升华,在缅怀故人之时回望初心、祛除杂念,这样的仪式感看似微不足道,尤其在经济视角中显得不那么“理性”,却对生而为人有着特殊影响和洗礼作用。

  “代客祭祀”解人所难、应人所急,这可以理解,其存在便也有了合理性。但一旦成为产业,纯粹由市场需要来驱使、左右,难免是民族文化的感伤,也间接折射了当前不少人将清明祭扫视作为一种形式、一套流程,只希望走走过场,这样的心态只会让清明失去原有的意义。由此可见,对社会公众,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清明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节日,祭祀或许只是一场仪式,但其饱含了数代人连绵不绝的牵挂、精神永续的传承,不妨少一些“代替”,多一些亲力亲为,借着踏青、扫墓的机会,找回仪式感蕴含的深沉力量,反思对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让真情在时间和历史的空间中来往、激荡,重温一次“绿叶与根的情谊”。当然,市场亦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公众的清明仪式感出一份力,给文化的底蕴、思想的传承留下一片净土,不被金钱、利益所沾染,维护好清明节这个支撑中华民族情感交流、精神传承的伟大而又珍贵的节日。

  来源:荆楚网

  作者:储旭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