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今年3月恰值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周年,中科大少年班又成为媒体热门话题,而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宁铂再次受到人们的审视。宁铂没成为人们期望的那种大科学家或者知名企业CEO。于是有些人把他归为“失败者”,或者说这个昔日神童成了一个悲剧。
失败或者悲剧,是一种价值判断。宁铂2岁半可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数数到100,4岁识400字,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和使用中草药,8岁下围棋读《水浒传》,9岁可作诗。本来的神童,专业上、社会地位上本来大有发展前途,结果却“泯然众人矣”。
对宁铂的评价,是以一种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进行的,这种标准本质上来自一种在社会上很流行的“成功学”,做大官、能赚钱、有社会地位的就是成功者,谁的“市值”最高,谁就是最成功者。这些成功者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人生导师,他们说的话全是“金句”。似乎成功者之外是“庸众”,是失败者。
社会需要各种引领性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都失败了。人是人的目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可以成就美丽人生。即便是“成功”者,也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爱因斯坦相比,诺奖获得者可能也算很失败。用这种成功标准型塑人们的人生,往往会造成人格和价值的撕裂,这正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根源。
“成功学”本质是一种庸俗市侩哲学,有人用这种单一的市侩标准去品评一切人。他们筛选出几个成功者,并顶礼膜拜;剩下的大多数,成了他们嘲笑轻蔑的对象。按照个中逻辑,人类的大多数都活得毫无意义,他们只是衬托了少数人的“成功”。
把“成功学”加诸神童,就更荒唐。世界上有没有天才或曰神童,一直大有争议。很多文化名人都断然否认天才的存在。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比如宁铂,可能只是早慧,脑细胞发育早一些而已。因为早慧,人生就得符合世俗的期待,这本身就是人不能承受之重。世俗的期待、世俗的成功标准本身会不会有错呢?
对于宁铂而言,错的可能正是“世俗”。宁铂没有被“摧毁”,并能与社会相处得很愉快,这是他之大幸。
摆脱悲剧,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人生需要出彩,人生应当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活出自我即是出彩。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