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常年在外的年轻人,不愿意赶在春运高峰回家过年,更愿意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年,这一现象被称为“反向过年”。有人觉得让父母“反向过年”能节省成本,还能让他们体验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有人觉得老人到外地过年有很多不便。(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据调查,42.5%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到自己所在地“反向过年”,常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反向过年”的意愿最高,达到51.4%,说明“反向过年”具备显而易见的优点:春节期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返乡车票最为难买,父母“反向过年”可以比较轻松地买到火车票;父母也可以错峰晚一点回乡,不必像年轻人那样必须在假期结束前回到工作岗位;可以借此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并给父母提供出门旅行机会;避免年轻夫妻带着小孩子奔波劳顿;省去老家的繁文缛节,节约成本……
在这部分乐衷于“反向过年”的人看来,年在哪儿过不重要,亲人在哪家就在哪。在人口远距离流动、定居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已经不再拘泥于一处故乡。相对于过年的各种形式,国人更加注重过年期间家人团圆,“反向过年”便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颇得年轻人欢迎的新方式。
然而,硬币皆有正反两面。父母年岁已高,未必能够受得了旅途劳顿的辛苦;父母自己购票和乘车乘机多有不便,旅途中无人陪伴、能否适应新环境等都让人担心;走亲访友也是过年的重要内容,父母“反向过年”了,亲戚朋友无法探望拜年,未免少了嘘寒问暖、阖家大团圆的春节气氛;夫妻双方为接谁的父母来闹矛盾,同时安排住宿太麻烦,成本也不低,更对年轻人的住房条件提出新要求。若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宽敞房屋,在物价高企、房价暴涨的当下,接父母“反向过年”简直不敢想象……可见“反向过年”也有不少缺憾,影响了其乐融融的过年氛围。
合家团聚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习俗,是以浓厚亲情和传统文化编织起来的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春运更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年轻人返乡也好,父母“反向过年”也罢,大家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团聚在一起,年味也就历久弥新。
千山万水挡不住团圆的脚步,人潮拥挤阻隔不了满溢的亲情。“反向过年”是现代年俗变化的缩影,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新的期待。我们要重视“反向过年”的多元诉求,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全力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每一张车票都能将旅客轻松顺畅地送到目的地,每一家的团年饭都能飘散出快乐幸福的笑声。
责编;叶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