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佩韦:移风易俗,让“年味”里多些温暖清新
2018-02-11 09:00:00 来源:荆楚网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哪怕时代更迭,绵绵数千年,中国人对春节的情感依然浓烈。因为春节承载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亲情和对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愿景。为了表达这份亲情和愿景,春节在千年延续中,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比如:吃腊八粥、杀年猪、贴春联、守岁、拜年、闹元宵等等。这些习俗的赓续汇聚成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令人向往和期待。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盼望家人团圆、来年好运的心情没变,可记忆中的“年味”却越来越淡。深究其中的原因,主要主要有两点:一是时代的变化影响了欢庆春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中的旧习俗没了呈现的载体。比如:手机的普及,让人们一边盯着屏幕“乐此不彼”,一边却感慨心与心的距离更远了。二是沉疴陋习的延续,甚至越演越烈,让人们期待春节的同时,也多出了几分无奈和担忧。比如:水涨船高的“红包”、攀比盛行之下的豪华宴,都让春节的祝福之情越来越少,过节变“过劫”的无奈越来越多。
  上述两点虽都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春节,但却共同指向了一个的话题,那就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让春节既能保留住记忆中的“年味”,也符合新时代新气象的要求。做好“加减法”,推动移风易俗就是最佳的答案。
  要做好移风易俗的“加法”,守护“年味”里的温暖。时代在发展,过节的方式必然要随之改变,但是欢聚一堂、增强情感始终是春节不变的主题。这就要求移风易俗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善于发现,并合理运用新时代的载体,避免或是“故步自封”的老旧思想,或是“一刀切”的极端思维,以此守护“年味”里的温暖。以手机为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哪怕是春节也无法要求人们彻底放下手机,在这样情况下,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不妨利用手机的载体作用,引导年轻人带上父母一同参与“摇一摇”、“集福”、“网上送祝福”等活动,如此既能适应新时代人们生活的主流方式,也能满足人们期待家人团聚的初心,一举两得。
  要做好移风易俗的“减法”,让“年味”里多些清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春节陋习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而愈演愈烈的现状也有其现实基础,这就要求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必须在做“减法”上发力,久久为功,下大力气铲除陋习生存的土壤。以红包为例,水涨船高的“红包”让很多回家团聚的人们吃不消,也违背了春节送祝福的本意。移风易俗就当对准这一陋习,充分利用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紧紧把握乡风文明这一乡村振兴的保障,切实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为载体,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上发力,祛除红包里的“人情债”、“攀比风”,让“礼”为“情”服务,让“年味”中多一些清新,如此人们才能在舒适坦然的状态中互道一声“过年好”,欢乐喜庆过新年。
  春节里,享受的是亲情,体味的是温暖,送出的是心意,承载的是祝福。除此之外,都是“浮云”。回家过节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被陈规陋习所牵制。“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就是要革故鼎新,赓续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髓,祛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规陋习,让人们在走亲访友、礼尚往来中体味家的温暖、节的清新。
  稿源:荆楚网
  作者:艾佩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