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研究推后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减轻课外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在今年的黑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文字引起了热议。(2月1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影响大脑的发育,免疫力的提高,更与性格的形成,甚至视力的健康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孩子睡眠不足的危害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对中小学来说,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充分保证他们的睡眠,更是对身体成长发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黑龙江省决定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消息一出,引得群众热议纷纷点赞。
毋庸置疑,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此举的意义显而易见。但是,纵观近年来,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文件不在少数,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就在去年年底,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其中明确“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然而,文件就在眼前,学生们的作息时间仍然难以保证,究竟问题出在那儿?
其实,学生们睡眠不足的原因众多,客观与主观因素均存在,比如作业多、辅导班多、孩子做事磨蹭等,然而诸多原因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与学校的过大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孩子,所以孩子被层层加码,最终不堪重负。所以,笔者看来,要保证学生睡眠,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光是考一条条标准、一段段文字,显然是治标不治本。
毋庸置疑,黑龙江省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深查细究,此举也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如何让学生们没有包袱的睡好觉、读好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才是症结所在。因此,保证学生睡眠这件事,既要写在纸上,成为板上钉钉,更要落到实处,成为普遍实践,唯有此,保证中小学生睡眠的目的才能达到。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黑龙江的决定,我们要赞扬、要发扬,但更重要的是要监督其实施、督促其落地、促使其见效,要达到这一效果,教育部门必须积极作为,努力探索,真正拿出一个刚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来改变应试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观念,减轻孩子们的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这才是保证学生睡眠的治本之策。
稿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