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青:国粹进校园,要激励不要功利
2018-01-26 16:00:00 来源:荆楚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南京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参照北京市相关办法,向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发放戏曲观赏补贴券(人均300元/年),专项用于观看公益性的高雅演出、戏曲演出,推动中小学生主动走近戏曲、走进剧场观看艺术表演。
  “主动”这个词用得好。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件事上,人们总是有很多期待,戏曲、书法、地方非遗……都想让孩子们从小学起来。这种期待从一开始就包含两层意义:既是为了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传承,也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但孩子们不会因为这是件双赢的好事就满怀热情,从效果来看,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情况截然不同。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得讲方法。
  与增加语文课本的古文比重不同,戏曲、地方非遗进校园的“功利性”更明显。拿戏曲来说,戏曲传承需要扩大观众群,近年来各地院团开展“戏曲进校园”,就有培养年轻观众的目的在。因此,有多少孩子真正对戏曲产生兴趣,比戏曲课的覆盖率更重要。假如孩子们是被动学习、被动接触戏曲,他们不一定会珍惜这门课或这项活动,即使通过学习有所了解,也容易浮于表面。
  政协委员建议借鉴北京向学生发放戏曲观赏补贴券的方法,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并给予激励,形式上并没有“让所有孩子都走近戏曲”的功利感,又因为弱化了“被动学习”的感觉,倒可能更容易培养出潜在的观众。喜欢戏的人多了,懂戏的自然也会多起来,传承发展戏曲的人还会少吗?其他种类国粹的传承亦如是。
  个体的天赋、爱好和背景存在差异,一个孩子可能对某项文化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却对另一项文化情有独钟,那么这个孩子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文化传承者。从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不妨用开课的形式进校园,但不宜强求于学生;传统文化在校园更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多一些接触国粹的窗口和机会,鼓励他们在多尝试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许有拒绝,亦不乏主动选择,终将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云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