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谋骗保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2018-01-20 11:0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日前,新华社记者暗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发现,该院医护人员、检查科室之间相互协作,骗取国家医保资金。

只要有社保卡,得什么病、拿什么药、谁来体检,都可由患者“点单”,医护人员在检查、诊断、住院等环节大肆造假。一系列违规操作照理来说承担了相当的责任风险,在“配合”得当的医患双方那却运行得轻车熟路。能够形成彼此强大的信任和默契,源自医保资金顺利流出后的“双赢”局面。

以最常见的“挂床”热为例,按照相关规定,住院人数越多,医院不仅获得更多“医疗收入”,还能从社保部门领到更多补贴。而患者这头在获得“开药”自由的同时,甚至实现一张社保卡,全家住院、拿药、做推拿保健的超值优惠套餐。

稍微动动歪脑子,如此大的实惠便唾手可得,这场套取国家医保资金的医患合谋好像没有什么实质的受害者,当然,这样的认知掩盖了波纹掀起的层层浪花。实际上,此类操作愈频繁,覆盖范围愈广,危害性也就越大,包括那些看似受益的医患主体,最终亦卷入自吞毒果的境地。

应当说,国家近年来对医疗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无论从保障的覆盖面还是纳入医保报销款项,都能感受到这一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客观来说,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医疗需求,我们的国家医保资金始终是一个稀缺资源,这注定了每一笔费用的支出,都必须“用到刀刃”上。骗取国家医保资金让少数人受益的时候,无形中其实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至于涉事医患,他们其实也很难真正受益。医疗保障本质上是一个全年龄段的保障,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常见疾病也各不相同。由于医保总基数的有限性,医保内外的药物、治疗方案区分会始终存在。当一笔经费在某些细枝末节的医疗环节被过度挥霍,势必也决定了另一些医保外药物、治疗方案难以进入保障内范畴,跷跷板效应可能的结果是,患者在此病的医保范畴捡了芝麻,却在往后的彼病以非医保消费丢掉西瓜。从医院方面来看,医保资金在不同环节的支出情况,本可以反映现有医疗机制下的问题,便于保障类型、名目的科学划分调整,造假的结果是卡上信息完全不能呈现真实的情况,如此一来,就很难以现有数据为依托提出合理的改革框架和思路,更糟糕的情况甚至是,以“虚构”数据为基础确立的改革方向会将相关改革带入南辕北辙的状态。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安徽省卫计委迅速作出了回应,承诺展开调查,尽快查清事实并严肃处理。这是对待此事最基本的态度,但事件激起的民间反馈来看,很难说这样的成熟操作是某家医院的独创。更为严肃的态度,应当是在查明事实纠正错误的另一方面,开展对全国医院的统筹自查自纠。同时,畅通的全流程造假也说明了社保卡使用上的漏洞,需要通过机制完善及时堵住漏洞。只有对问题的认知上升到更高层面,各项措施多头并举,才能真正织起医疗保障的结实大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