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中国文化中,防风险是“思之再三”的必要考虑因素,也是未雨绸缪、完善成事之举。其实不只是对事,对人特别是当下一些站在风口浪尖的“关键少数”来说,防风险更应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和一种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境营造。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十八大以来,随着拍蝇打虎的逐渐深入,从严治党已经成为响在领导干部耳边的一记警钟。然而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008起,71644人受到处理,5006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为何在问责鞭子高高扬起、在制度笼子越扎越牢的当下,仍有这么多人触碰到了纪律的红线?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方面,高压态势虽然营造了出来,但仍有少数干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天高皇帝远,任谁也查不到自己头上。另一方面,一些干部本身就处于招商、扶贫、深化改革等重要岗位,越是风口就越要有御风飞行的本领,否则能不配位就容易招致祸患。此外,当下一些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也让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和不实举报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在上升期的绊脚石,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疏导反而会使“意气”行事的犯错机率担当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干部,使“自身硬”真正立起来,还需把忧患意识、风险防控和环境营造挺在前方,为关键少数系好“安全带”。
《法言·君子》中记载,“人必其自觉也,然后人爱诸。”从严治党也必须有“震慑常在”的自觉,方能逐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而“震慑常在”虽只四个字,背后凝聚的确是一种慎独慎微的自尊自律。就像曾经我们也有一些干部在演讲台上口若悬河,在聚光灯下风度翩翩,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还是堕落了,堕落在“侥幸”心理的自得中,对自律的放松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越是在细微处、独处之时越要有一颗对待规矩和规则的敬畏之心,反映在实际行动中就是要摒弃掉一种“事不及己”的漠然麻木心态,常怀敬畏敬终如始管住“每一次”。
思想和心态一摆正,行动和能力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转型升级、决战扶贫攻坚、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任务十分繁重,目标在前方,时间在追赶,必须再接再厉,快马加鞭,多拉快跑,才能实现超车竞速。而站在紧要“关口”推动事业发展的领导干部们若没有两三把“斧头”很难在风口浪尖立住潮头。对此,承担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也必须具备应对复杂形势和破题解难的能力,不仅要善于从复杂的情况中牵住问题“牛鼻子”,通过化解矛盾盘活全局,也要有抓细节、管小事的敏锐,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用不断拔高的能力来消弭和规避岗位中存在的风险。
除了干部自身把好关,其实为“关键少数”系好安全带也应是党组织甚至是全社会应该有的共识。千秋事业,关键在人。一个好的领导干部不仅可以迅速带动工作,更可以造福一方,成全一地百姓。然而若是任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任意污名化我们的干部,则可能使一些干部寒心甚至走上歧路。当下,在为担当者担当的路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手。例如,2017年,长沙市就为199名党员干部澄清了不实信访举报。这是组织关心干部,温暖干部的有力一步。然而这一步还远远不够,所谓人言可畏、指鹿为马、众口铄金……要让关键少数们真正不再被黑,还需要全社会更多正直、善良的人挺身而出、还原事实、澄清繆误,还一片风清气朗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生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